5年,1800多个夜晚,国内外各类电影,从未间断一天地连续放映,并且免费向外来务工者开放。
自2006年长兴图书馆落成那一天,这家“民工影院”随之诞生。今年9月,它将迎来5岁生日。馆内几大本留言册,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建议,这是21万外来务工者与这座城市的“对话”。
浙北小城,长兴正用一系列行动告诉他们:这里也是你们的家。
“民工影院”里的温暖镜头
36岁的孙育平是安徽人,9岁的儿子坐在他腿上,似乎有些闷闷不乐地玩着手机上的“打地鼠”游戏。“他嚷了几天,要去大剧院看《蓝精灵》。我跟他说过几天这里马上就会放的,今天带他过来,没有放,他就有点不高兴了。”孙育平笑着摸了下儿子的脑袋。
孙育平告诉记者,夫妻俩在长兴一家箱包工厂工作,每当晚上空闲时都会来市民广场附近遛弯,“图书馆报告厅门口贴着放映表,有喜欢的我就会来看。”
电影马上开始了,孙育平催促儿子把手机关了,安静地看电影。当天的电影是新近上映的《钢的琴》,讲述的是一位下岗工人为女儿的音乐梦想,打造钢琴的故事。
24岁的小曾拉着女友,来得有点晚了,只找到一个空位,他让女友坐下,自己就一屁股坐在附近的过道上,他笑着说,我们就是在图书馆影院里认识的。
小曾女友是河南人,现在在长兴一家足浴店里做技工,小姑娘有些害羞,始终不肯说自己叫什么,“去年,她跟小姐妹来看电影,正好坐我旁边。明年我们打算结婚,现在我们经常过来,这是我们认识的地方。”说起这些,小曾和女友都有些腼腆地笑了起来。
8点半,电影播放完,小曾和女友说笑着走出影院。孙育平拉着儿子,在读者互动区的留言簿上端正地写道:儿子想看动画片,什么时候安排放一下《蓝精灵》吧。
图书馆向外来务工者“零门槛”开放
每天晚上临近6点半的电影开场时间,三三两两的外来务工者就齐聚过来。影院是图书馆里最大的一个厅,它白天是报告厅,晚上就成为外来务工者的文化乐园,拥有150多个座位。
每次听到影院里传来的笑声,黄祁都会分外欣慰,身为图书馆馆长,5年来,留言簿上的一字一句她都认真看过。
在“民工影院”开放的头半年,知道的人并不多。5年下来,现在几乎每天爆满,常常是第一排前面的空地上都坐满了人。
说起为什么建这个影院,黄馆长有些动情地回忆了当初的一幕:“图书馆落成时,晚上经常有外来务工者过来参观,他们站在门口仰着头充满期待,却犹豫着是不是能走进来,那种眼神让我太难受了。”
正是这样一种眼神,坚定了图书馆向外来务工者“零门槛”开放的决心:只需要出示身份证办理一张借阅卡,图书馆所有的资源都向他们免费开放。“有时候单纯的书籍阅读并不能留住他们,我们就商量看能不能增加其他一些东西来吸引他们,电影院的构想就这么诞生了。”黄祁补充道。
黄祁坦言,一开始也担心设备损坏这些问题,但几年下来,令她感动的是,座位上从没有过一个烟头烫过的痕迹,每次电影结束,场内也没有垃圾残留。“现在夏天,有人会光着上身来看电影,但经我们在电影开始前的文字提醒,他们就会自觉地穿上衣服。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他们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一样爱护。”
政府财政支持打造文化之家
除了免费影院,图书馆定期开设“外来务工者大讲堂”,面向外来务工者举办专题辅导讲座,内容涵盖法律法规、文明礼仪、安全生产等方面,2006年至今共受益外来务工者7.8万余人次。
据了解,近年来,长兴把丰富外来务工者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实施文化民生的重要举措,通过打造“大书房、大殿堂、大舞台、大品牌”四个载体,推动外来务工者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针对外来务工者和弱势群体,由县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补助40万元,用于为外来务工者和特殊群体提供长兴大剧院的各种文艺演出公益票和免费票,5年来享受到公益票和赠票的外来务工者达到54000多人次,财政累计补助243万元。
让外来务工者走进大剧院感受高雅艺术魅力的同时,还设立了“幸福长兴”外来务工者大舞台,邀请外来务工者自编自演节目,从心理上、文化上拉近外来务工者与长兴市民的距离,增强外来务工者作为城市新主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在今年长三角用工荒大背景下,长兴县87%的外来务工者选择回到原企业上班,43%的外来务工者把亲友从家乡带到长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