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3日讯
新学期临近,又有一批新教师将上岗开始自己的任教生涯。8月22日上午,龙游县今年新录用的教师柴采凤拿到了分配通知书,她的工作单位是一所农村学校——灵山小学,而开学前却要求她到城区的西门小学任教。根据计划,柴采凤将在城区学校工作学习一年后,再到灵山小学任教。
据了解,今年全市共有30多位农村新老师和柴采凤一样,被“分配”到城区学校锻炼。这也是我市教育部门培育农村新教师成长、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又一项举措。
农村新教师进城“取经”
目前,由于受各方面条件限制,农村学校师资水平较城区学校有不小的差距。为缩小这一差距,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都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倾斜力度,如通过定向招聘的形式引进新教师,为农村学校注入“新鲜血液”。
然而,由于农村学校的老教师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新教师成长缺乏师傅引领,成长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大多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如何让新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我市的教育部门把目光转到了城区学校,利用城区学校优秀教师多,教研氛围浓的优势,让农村新教师在工作之初就能得到名师引领,在优秀同伴的激励下实现快速成长。
记者从教育部门了解到,开化县从2005年就开始进行了小范围的尝试。2009年,农村新教师进城培养的人数达到了20位。到上学期止,开化县已经有36位农村新教师享受了这一政策。
常山县教育局也在2008年开始了这一尝试,每年按学科选择8位农村新教师留在城里学习锻炼,到现在也坚持了3年。
2009年,柯城区依托“名校托管”的模式,当年被托管的农村完小教师缺员全部从城区学校“选调”,而按编制分配进这些完小的新教师全部被留在城区学校工作。
随后,衢江区也实行了柯城区的均衡模式,开始尝试农村新教师进城培养的计划。
据最早推进这一举措的开化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在现行的农村优秀教师选调进城的制度下,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农村学校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的发展。通过农村新教师进城培养计划,可以有效提高农村新教师的起点水平,促进农村老师的专业成长。
城区学校培养不遗余力
农村新老师“分配”进城来,得到城里优质学校的大力支持。据了解,开化县一中近年来每年都有三五位农村新老师来校学习锻炼。学校专门为他们找了骨干老师当师傅。每个月,教研组和教科室都要专门组织骨干教师听课,为每一位新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
为了让这批新老师能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开化县一中还给他们拍录像课,让他们放慢镜头观看自己的教学过程,并请专家和他们一起分析、探讨,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案。
每年都要承担为数不少的农村新老师培养任务的开化县实验小学,专门研究制定了针对农村新教师的“蓝绿工程”,多方面为农村新教师的工作学习提供方便。
有些城里学校还把农村新老师的培养延伸到了校园文化的层面。据了解,龙游县桥下小学为了培养农村新教师,除了正常的师带徒和随堂听课外,还让他们充分了解校园文化,了解名优老师的工作和学习精神。学校负责人认为,这种文化和精神的底子对于新老师来说更为重要。
城区学校对于农村新老师的培养可谓不遗余力。开化县一中校长余估红说,一年入门,三年成形,六年成材,新老师的成长自有它的规律。开化县一中作为优质教育资源,能为农村新老师培养贡献一点力量,是学校的责任与义务。
新教师学成回乡成骨干
常山县宋畈小学的吴剑慧,是一位参加工作仅三年的新老师,如今她已成了学校的骨干老师,任该校的教导处副主任,负责一所完小的教育教学工作。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吴老师说这和自己留城锻炼一年有很大的关系。
吴剑慧2008年从衢州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常山县宋畈小学任教,按照“进城培养”计划,她当时报到的岗位是常山县实验小学,并且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在这一年里,学校给她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在优秀老师的引领下,吴剑慧很快成长起来。
2009年,开化县华埠镇初中的郑淑霞留在县一中锻炼。她对留城锻炼学习感触很深,“我曾在农村学校代过两年课,农村学校教研氛围不浓,教学水平很难提高。而在开化县一中,有师傅带着,教学氛围浓厚,学习的机会多,进步很大。”
开化县苏庄镇富户小学教师黄婷莉三年前分配的时候也在开化县实验小学锻炼了一年。她告诉记者,在这一年里,实验小学专门为她安排了指导老师,有空的时候还可以随时听学校骨干老师的课。在这一年里,她开了五六次公开课,有力地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提升。
采访中,一些“进城”锻炼的农村新老师们认为,在城区优质学校里锻炼学习,学习优秀老师的工作方法,感受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精神,“进城”一年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扩大了他们的眼界。
如今,不少像黄婷莉这样曾参加进城学习的新教师,都已回到了原先分配的农村中小学。他们回乡走上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后,普遍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好评,不少已成为当地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他们就像是一批星星撤播在农村学校,为农村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记者感言
让更多农村教师有“进城”机会
一个人的成长与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一位老师的成长与学校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老师。
同样是师范毕业走上讲台,但是三五年后,有的会产生很大的差距,原因是什么?很多老师认为,这与自己所处的教学环境有关。相比城区学校而言,农村学校规模小,名优老师少,教科研的水平低,这样的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新老师的成长。
近两年来,我市大部分县(市、区)教育局为农村新老师的成长创造了进城锻炼的机会,让部分农村新老师有了步入讲坛的高起点,得到了城里学校的大力支持,受到了农村新老师和农村校长的认可和欢迎。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基本实现了城乡学校硬件的均衡,而要真正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师资的均衡是关键。
不可否认,受教师编制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市农村新老师“进城”锻炼的比例还比较小。我们期待更多的农村老师有机会当一回“城里”老师,并且逐步形成城乡教师流动的常态机制,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城乡师资均衡提供制度性保障。
来源:衢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