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城市化了的乡村;乡村,是还未完全城市化的城市。”这句富有哲理的话里,便富含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精髓。
杭州有了高铁,足以与世界保持连通;杭州有空港,这是一座城市的开放度。大气开放,和谐精致,一直是杭州向世人展示的最大魅力,而在城乡统筹上,杭州更是彰显了其独特的气质:
2010年8月,市委工作会议作出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决策,按中心城市要求规划建设杭州市区,走“增城减乡,增居减农”的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路子。于是,杭州城乡统筹发展又有了美好的憧憬。
接着,深入实施“六大战略”,以构筑网络化大都市为主抓手,扎实推进以城带乡,以东带西,大力推进一化七经济,着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杭州市委、市政府智慧的“脑”在高速运转,城乡工业渐趋稳定健康发展。
构筑平台统筹发展
城郊从一片荒芜到城市新城
对于一座风景旅游城市而言,工业经济新的发展空间在哪里?杭州试图给出一个答案:建设大平台。近年来,杭州平台建设不少,临安青山湖科技园、杭州电子商务产业园、杭州汽车工业园等,不仅带动了城乡发展,还拉动了工业经济增长。
以大江东新城为例,该园区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目标是要打造环杭州湾产业带先进制造业基地,其中还包括了35万平方公里的汽车产业园区,东风裕隆、青年莲花、广汽吉奥、众泰汽车等整车项目已入驻并投产。
如今,走进大江东新城,宽阔平整的八车大道、错落有致的绿色长廊、四星级的高档酒店、21万平方米的保税物流区……看到这一切,谁会想到,就在几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荒芜之地,浅塘交错,杂草丛生。
然而,短短几年的时间,这里已经沧桑尽褪,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正在崛起的东部新城,这样的平台建设,必将是杭州城乡统筹发展和工业兴市战略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这样的变化,企业家有切身体会。“以前谈生意,客户问我企业在哪里,我说在围垦,在萧山的‘东伯利亚’。人家听得一头雾水。现在,我改口了,在大江东,在‘杭州的浦东’。”大江东新城一位企业家如是说。
抓重点产业实现腾飞
以大产业大项目带动产业集群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要落实在项目特别是重点产业和大项目上。在这一点上,杭州有自己的独特体会和心得。
杭州凭借着独特的区位优势、灵活的运行机制及坚实的产业基础,在城乡统筹区域发展工作上,眼光瞄准的是重点产业。今年起至2015年,市财政每年还安排了不少于6亿元的资金,建立了重点产业发展资金,专项支持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等重点产业的发展。
同时,杭州在招商引资方面还注意抢抓大项目,重点发展一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项目,同时,引进科技含量高和品牌附加值高的大项目:思科、高盛、松下电器、美国礼来、摩根士丹利等国世界500强企业争相落户杭州,一些新能源、大飞机、核电装备等新的装备业领域、新的装备企业正加紧引入。
近年来,由于土地、市场、原材料价格等因素,企业选择项目的难度和投资风险加大,在大项目和大产业的带动下,一些乡镇“块状经济”向现代化产业集群转型,市场空间越来越大,品牌影响力越来越高。
市经信委相关人士表示,“30多年来,由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式的农村工业化遗留下来的生产力布局离散的问题,没有大产业的带动是难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以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为抓手,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种历史必然。
培育龙头突破藩篱
“腾笼换鸟”拓展城乡发展空间
“大企业是一个支撑,就相当于一幢高楼大厦的顶梁柱,只有这个架子搭起来了,中小企业也就带动起来了,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在于拥有一大批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而做强做大一批具有行业龙头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对优化我市企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提高中小企业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至关重要。
前几年,由于城市土地资源有限,杭州一些龙头企业发展受到了限制,加上杭州“3+1”产业结构的需求,“腾笼换鸟”搬迁成了一种必然。目前,杭州主城区150多家企业已有选择地搬迁到下沙、萧山、余杭、富阳、临安、桐庐等区县(市)的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加速了全市工业合理布局,促进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市区工业企业搬迁后,腾出的大量土地大力发展商业、金融、旅游、房地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有力地推动了杭州城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工业重心逐渐转移到郊区,也带动了郊区经济发展。
以承接市属工业企业较多的临安为例,近年来,临安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规模工业中轻重工业之比数据显示,一产比例明显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随着杭氧、杭机、杭叉、杭重机等装备制造企业的迁入投产,临安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在2009年也达到了历史新高。截至去年10月,多数迁入的企业已实现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