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社工”数字化管理系统 |
出租房等级管理,看看墙上的表格,哪家是什么等级一目了然 |
朱学军法官在调解工作室里调解 |
浙江在线08月30日讯
钱江新城、城市阳台、东站枢纽……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杭州江干迎来了大建设、大转型、大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则是经济社会两大转型带来的阵痛和由此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如何化解?江干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路子——创新方法手段,不断提升社会管理能力。而这些创新方法始终离不开一条主旋律——重心下移,以民为本。
于是,在江干,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个“以民为本”的新工作方式、新机制、新服务模式的诞生:直面百姓纠纷的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服务外来流动人口的出租房等级管理模式;快速服务社区居民的“责任社工”数字管理系统……
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小纠纷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街道
2009年3月,以调解能手朱学军法官个人姓名命名的“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在江干区法院挂牌成立。在这个65平方米的工作室里,一张粉红色、状似一把钥匙的桌子格外引人注意。
这是张特殊的调解桌,工作的时候,朱学军坐在一头,双方当事人坐在另外两头。而相对而坐的当事人之间,刚好是握手的距离。“这里,不像法庭,粉色的钥匙形桌子,寓意的就是希望打开当事人双方心结的钥匙。”
“小纠纷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街道,这是我们真正希望看到的。”朱学军和记者说了一件印象特别深刻的纠纷案子。
年初,有对男女中学生,因为感情纠葛,女孩子跳河自尽。痛失爱女的女方家长情绪激动,向男方提出了上百万的高额赔偿等要求。而男方是一个单亲家庭,出事后,他因为害怕,整天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像这样的情况,如果女方提出诉讼,男方很大程度是不用承担责任的,但在情理上,女孩的轻生却与男孩不无关系。”朱学军和他的团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3次调解,最终,男女双方家长各自作出让步,达成协议。
2年多,工作室参与调解成功的案例2026件,接待调解咨询5645人次。现在,调解室还在江干区4个街道分别设立了4个联络站和49个调委会,使得法院调解文化走进每个社区的调解服务网络。
其实在江干,像“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这样的服务模式和渠道还有很多。开通“阳光驿站”“直通车”等效能服务模式,畅通百姓知情知政渠道;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月”和领导干部“走近矛盾、破解难题”等系列活动,倾听民声、了解民生;检察“干警联系社区”、公安“数字巡访”、司法“律师进社区”、信访“四级联访”等,着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格局,百姓情绪梳理渠道得以畅通。
九堡出租房等级管理:租房子先看看门口有几个“A”
“有空房么?哪家环境最好?”现在,到江干九堡格畈社区租房,只要社区办公室打开出租房软件系统,社区7947间出租房的情况就能一目了然。入住出租房,就跟住宾馆一样。这,就是江干在格畈社区试点推行的“出租房等级管理”新模式。
格畈社区属于典型的城郊型撤村建居社区。大量涌入的流动人口,为居民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却又滋生了卫生、治安、交通等各种社会隐患。为解决这些不利影响,2010年4月,格畈社区试点推行了出租私房等级化管理。社区成立由派出所、社区综治办等多头人员组成的考评队,结合硬件设施、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对出租户进行评分,根据分数高低将出租户分成4个等级,最高级别AAA级,其次为AA级,A级,还有最差的无A级。经过去年3轮的评定,最后50户获得AAA级。这样的定级评比,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所以,现在到格畈租房子,不用看别的,就看门口的牌子就知好坏了。
格畈社区9排20号,门口墙上写着:“等级AAA”。热情的主人郑伟利把记者迎进门。
“基本考评分100分,AAA级的出租房考评分必须达到90分。要求可严啦。比如发现出租房屋昏暗,空气不流通的,要扣1-2分。楼道堵塞,每发现一次扣2分。”郑伟利说。要说评上AAA有啥好处,郑伟利笑了,“有面子,受欢迎,而且比其他等级房子的租金高呢。”
格畈社区实行出租房等级管理,效果是很明显的。数据显示,今年社区1—6月份刑事和治安案件的数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4%。
记者了解到,格畈社区的出租房等级管理将在九堡镇以及全区推广。近些年,随着江干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江干不断创新完善“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等服务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集人口服务、消防管理、社会资源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强化流动人口集聚区域服务管理,除了推广出租房屋等级化管理外,还积极实践外来人口志愿服务模式,建立了九堡新杭州人之家等等。
“责任社工”:定责定片,快速服务送上门
为了更好地服务民生,江干进一步理清社区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政府服务的职能和层级关系,大幅度增加社区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内容,逐步解决社区行政化倾向,积极探索“分级分片、一片三长、一岗六责”社区管理新模式,实现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分工协作的社区管理服务新要求。采荷街道“责任社工”数字化平台建设即是在这一探索过程中诞生的新鲜事物。
何为“责任社工”?“责任社工”打破社区工作“条线化”体制,探索建立“分级分片,责任社工”服务模式,将街道15个社区、609幢住宅和45个巷弄划分为108个“责任片区”。每位“责任社工”在承担“一岗六责”(调解、计生、卫生、文教、民政、特殊群体管理)的基础上,依靠“一片三长”(党小组长、楼道小组长、退管小组长),每月联系走访社区居民和流动人口不少于20户,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社会心态,集中群众智慧。而“责任社工”平均每月入户走访量、事件处理量则直接与考核相挂钩,以薪酬杠杆撬动服务提升。
那什么又是“责任社工”数字管理系统?说得通俗一点,它将街道8万多居民详细信息全部入库后,社工们只要动动鼠标,就可以对为民服务事务进行管理和记录,实现数字化和精细化服务。在街道每个社工的办公电脑里,安装了一个“责任社工”数字管理系统的软件,社工用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登录主页后,就可以看到一个三维的采荷街道地图,社工点击所管辖片区、楼宇,三维地图就会显示每一幢、每一户居民的信息。
有了这套管理系统,责任社工就像接力棒,服务可实现连续性。据了解,江干区下一步将在全区推广这一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