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8月30日讯(记者 吴妙丽 夏芬娟 通讯员 张绘薇) 敢为人先、坚韧不拔,是浙商精神最鲜明的特征。几十年来,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浙商敢闯敢试、创业创新。
日前,记者走访了温州中光科技有限公司、宁波韵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及位于杭州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下称五十二所),从他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探索中,深切感受到浙商精神新升华。
创新突围
掌控新兴产业灵魂
仿佛一夜之间,中光科技“冒”了出来:2009年6月,中光科技才正式在温州注册,今年4月正式投产。目前,中光科技的盈利已经超过1000万元。
这种速度,得益于一项重大新技术突破——氧化锆特种陶瓷制造工艺。
陶瓷插芯是光通信产业的重要部件,一直以来其生产技术和工艺被牢牢掌握在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手中,相关产品进口价格昂贵。这一突破正当其时,因为中国正迎来3G时代光纤到户和四网融合的新趋势。
在中光科技现代化的车间里,记者目睹了一枚只有0.1克的特种陶瓷插芯的整个诞生过程。从纳米粉体合成到自主创新发明的双向定位干粉干压成型制造等,所有的技术包括生产所需的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全部由中光科技自主研发,涉及近500个技术专利。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中光科技一下就占了三个: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
企业负责人刘顺峰,这位当过雷达兵的温州草根企业家,十年磨一剑,投入1亿多元,硬是将陶瓷插芯制造的全产业链一一攻克。不仅打破了日本技术的垄断,生产成本相比进口降低15%,而且更加节能高效。“这是我国光通信领域基础部件的重大技术突破,在此基础上未来可拓宽的产业空间非常宽广。”有关权威人士这样评价。
现在,数十家风投、银行朝刘顺峰伸来橄榄枝,中国移动、联通、深圳华为等大客户纷纷前来接洽,巨大的市场等着中光科技去占领。
为什么国家级科研院所未能攻克的技术难题,却被非科班出身的刘顺峰破解?刘顺峰自己总结,关键在于动力。
为了研发陶瓷插芯,刘顺峰耗尽家财,然后开始借钱,直到无处可借。“我想穷尽所有力量来证明自己。”刘顺峰说。
一旦核心技术突破,便绝处逢生。然而,背后的高投资和高风险,也有目共睹。在五十二所所长陈宗年看来,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需要发扬敢为人先、坚韧不拔的浙商精神。要靠这股精神,凝聚一批有着共同理想的人才。
紧扣市场
打通产业化脉络
拥有核心技术无疑是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把“金钥匙”。然而,如果新技术不经过市场的检验,只能永远停留在实验室里。
一个现实的尴尬: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是80%,而我国仅为25%,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
如何避免站在技术的领跑线上,却输在产业化的起点?
紧扣市场需求进行新技术研发,打通产业化的脉络,这是五十二所的成功经验。作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国家一类研究所,成功的产学研一体化,使其看上去更是一家成功的企业:作为国内物联网领域的“领头羊”,其产值规模已逾50亿元。美国“9·11”事件成为全球安防产业发展的拐点,9年后,五十二所控股、以数字安防监控系统为核心技术的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成为浙江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
现在,五十二所正投资数亿元、集中精力研发视频网和传感网相结合形成的可视的全面感知网络技术。所长陈宗年坚信,未来不断提高的城市化水平将迈入新阶段——城市智能化的改造,从而解决交通、安全、民生等社会问题,“智慧城市”会是未来10年间物联网应用的一大主题,而感知网络是其中的核心技术。
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企业自身必须具备二次开发能力,这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另一个重要条件。这一点,韵升集团技术副总监王刚体会深刻。“高校实验室研究注重结果,容易忽略材料成本问题、现实应用的稳定性、节能以及用工等问题。”王刚介绍,“韵升”的国家发明专利已达100余项,虽然其中不乏借力高校院所的技术力量,但这也离不开韵升集团自身的三级科技创新体系。
转型不是一朝一夕的决策,是厚积薄发的过程;而战略眼光来自于对未来市场需求的把握和分析。
15年前的“韵升”,已是全球最大的八音琴生产基地,然而市场的局限性促使老总竺韵德开始寻找新的方向。当时尚默默无闻的稀土钕铁硼材料进入了他的视野。反复考察后,竺韵德认定,随着国内信息产业、机电工业高速增长,钕铁硼永磁材料应用前景广阔,于是通过并购正式涉足,今天已成为国内该行业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之一。目前全球DVD、电脑的光读头所用磁性材料的35%、全球手机震动马达所用磁钢的15%都来自于宁波韵升。
“资源总是有限的。”喜欢泡在实验室里的竺韵德始终保持清醒,近年来稀土材料价格猛涨,印证了他的预见。4年前,“韵升”又与相关单位合资建立了上海电驱动公司,全力攻关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核心技术。针对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人工成本渐涨的趋势,“韵升”提出了以智能技术为特征的机电一体化的产业目标,现在已开始研制工业机器人。
“从事传统行业的浙江企业,再也不能总是埋头赶路,有时也要仰望星空。”陈宗年告诉记者,在全球化的今天,企业一定要把握大方向大趋势,及早进行新的布局。“今后将是充分竞合的时代,大集成、大平台,企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大企业要起到引领作用,小企业则要紧跟产业链。”
科学引导
政府帮扶起好步
一位企业家告诉记者:搞新材料研发,要么很有钱,要么是疯子,一语道尽在新材料领域走自主创新之路的艰辛。
刘顺峰就是亲朋好友眼中的疯子。如今研发成功的刘顺峰在温州“吃”下173亩土地,建设光通信产品研发生产基地,计划3年内打造中国光谷新中心。但资金依然是横在眼前的一道坎。
确实,新兴产业竞争首先是投入战、人才战。有专家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一般要经历试验、起步和成长等几个阶段。在试验阶段,主要任务是孵化出一些技术、产品和企业。这需要政府的引导和鼓励。
“韵升”同样有着自己的困惑:因为钕铁硼作为基础性材料的技术专利长期被日本控制,每年仅是购买专利就要支付2000万至3000万元的专利费用。“一家企业也许有能力去做新材料的应用技术创新,但是基础性材料的研发却不是单家企业能负担得起,需要国家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王刚说。
虽然前景光明,但眼下的市场在哪里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面临的困惑。
鉴于国内物联网目前尚处于启动期,五十二所正通过与政府积极合作,致力于做示范工程,以普及和推广物联网产业。2010年,五十二所分别与杭州市质监局、商品混凝土管理站合作开发全市混凝土搅拌车超载超速监控管理系统和电梯运行安全物联系统,两个项目作为杭州市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物联网示范工程率先启动,目前已顺利完成。
“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萌芽状态,在培育和发展中,政府一定要强调示范,示范工程要形成模式,只有形成某种模式,才有推广的价值。”陈宗年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起到协调作用,要扶上马、送一程,直至形成可以推广的模式。“用政策鼓励推广和应用,可能比资金扶持更合理、更有效。”
同时,他还呼吁成立产业创新联盟,建立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联盟所要解决的,是共性技术,其关键因素在于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