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31日讯
在这个几乎人人拥有手机、拥有数码相机的时代,拍照早已是信手拈来的事,人人都是摄影师。有这样一位摄影达人,技艺也许不算最好,装备也许不是最牛,但他的摄影经历颇为传奇。
他叫叶国兴,今年72岁,家住杭州茅廊巷社区,称得上一位摄影发烧友。
来到叶大伯家中,开门迎接我们的是叶大伯的老伴单女士,单阿姨说叶大伯又跑去会摄友了,这几乎是他每天的功课。20多分钟后,叶老伯笑呵呵地回来了:“一拍照就忘了时间,让你们久等了。”
叶老的耳朵已经有些背,不过身体很棒。说起摄影生涯,可以追溯到1959年,那时刚刚19岁的叶国兴在南海舰队保卫处工作,由于工作关系,他需要用相机专门拍摄刑侦照片,从此与相机结下不解之缘。
在叶国兴的摄影生涯中,有很多值得回忆的难忘经历。
1973年叶国兴从部队转业回杭,在报社当了摄影记者。当时报社没有给他配相机,他自己花费250元买了一台海鸥牌DF-1机身,这相当于他当时半年的工资。
买这台相机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报社要淘汰一批相机,其中有质量很好的德国蔡司镜头。叶国兴觉得浪费太可惜了,就想着是否可以和自己的海鸥相机配起来使用。
蔡司是德国镜头,接口小一圈,不能直接用在国产的海鸥相机上。叶国兴想到了做车工的小舅子,增加一个接圈,再把蔡司拧到海鸥相机上使用——实验还真成功了。这个小小的举动在现在看来并不算什么,可在1973年,绝对算的上是一个大胆的创新。
后来,尼克松访华来到杭州,叶国兴是尼克松总统在杭州期间负责摄影的记者之一。为了出色地完成任务,他还专门向他人借了台“哈苏”相机。
不过,这次特殊的任务也造成了叶老伯至今不能释怀的一大遗憾——相机在机场拍欢迎仪式时出了状况——当拍到第5张照片的时候,相机突然卡壳,摇片把怎么也扭不动了。叶老赶紧换后备相机,可是插片又插不进,急得他满头大汗。最后,还是同去的另两位老记找到了原因,原来是胶卷太硬,反卷时间长了,片头胶布脱落了,造成了底片与衬纸脱开,挤在后背盒中成了打折的“风箱”。叶国兴只得赶回宾馆,把胶卷全部粘了胶带,才又重新投入拍摄工作。
退休后的叶国兴,依然闲不下来,摄影占据了他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中国摄影家学会会员”、“浙江摄影家协会会员”、“杭州摄影家协会顾问”等各种与摄影相关的名头把名片都占满了。
聊天中,叶老伯把自己的摄影家当都搬了出来:粗粗数一下,9个相机,10几个镜头。
叶老伯仔细摆弄着这些“宝贝”,娓娓道来:“这是海鸥DF-1,这是凤凰出品的纪念版相机,这是巴尔达……”除了这些已经不多见的老机器,叶老伯还有好几台不同时期的尼康相机,一个个地介绍过去,一脸的满足。
“老古董都搬出来啦。”叶老伯还搬出几本老照片,其中有杭州的老照片,有尼克松访华时的留影,也少不了叶老伯为家人和朋友拍摄的生活照。叶老伯说,相册里的都是老照片,自己拍的远远不止这些,“现在都用数码相机,很多都直接存在电脑里了”。
一旁的单阿姨笑着向我们“抱怨”:“他家里的事情都不管的,就知道拍照。只要天气适合,就背上相机跑到西湖边拍照去了。”
虽然嘴上这么说,单阿姨还是默默地支持着叶老伯的摄影爱好,主动把家务都给包了下来,有时还会陪着老伴外出采风,拿数码相机拍拍照。让单阿姨有些遗憾的是,两个儿子似乎对摄影没什么兴趣,以后怕是没有“传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