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8月30日讯 (记者 王婷 通讯员 孙江丽) 今天凌晨2点18分,从哈尔滨始发的K554次列车缓缓驶入杭州火车站,已经坐了30多个小时火车的于海、于成龙父子,扛着行李踏上了杭州的土地。
“腿还麻不?”
“站起来动动就不麻了。”
父子俩一问一答走进了车站大厅。
天还没亮,他们捡了块干净的空地,从行李中抽出几个编织袋铺在地上,躺下休息。
黑龙江宾县常安镇常兴村齐光富屯的于成龙考上了浙江工业大学化材学院,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于海决定“陪”儿子到学校报到。于成龙第一次坐上了火车,为省钱,买的是便宜的硬座票。
上大学的花费对于成龙一家而言是个大数字,一学期4400元的学费加上1200元的住宿费,一家人一年不吃不喝都不够。于成龙的母亲体弱多病,家里全靠5亩玉米地过日子,家庭年收入只有5000元,今年受了冰雹灾害,收成更薄了。
但他还是来报到了。
“咱家再穷,也要供他读书!”于海从亲戚那里借了3000多元钱。
早上6点多,天渐渐转亮,车站里的人多起来了。
6点半,于成龙终于看到举着“浙江工业大学”牌子的迎新志愿者,父子俩搭坐第一辆迎新班车驶往浙工大屏峰校区。
“我们能缓交学费吗?”在为贫困生特设的绿色通道,于成龙怯生生地问。
“当然可以,我们对贫困生有特殊政策。”在看了常安镇出示的贫困证明后,化材学院的迎新老师热情地为他办了报到手续。于成龙打算申请助学金,并尽快勤工俭学赚学费。
“如有需要,贫困生家长可以去学校后勤部门申请免费床位。”辅导员张丽丽的提醒,让原本打算今晚睡火车站的于海非常高兴。
“娃,你要好好读书,以后考研究生。爸不管怎样都要供你读上去。”于海在陪儿子去寝室的路上一直念叨。
于海在儿子幼年时就给他树立了一个偶像,那是他们屯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叫刘荣涛,同样是寒门学子,西安理工大学毕业后保送研究生,年年拿奖学金,现在上海工作。“我想走刘大哥走过的路”,于成龙的目标异常明确。
于成龙也知道自己与其他条件好的同学不同。开学前,他在浙工大的班主任根据招生表上的信息联系了班上同学,组建了一个QQ群方便大家交流,而他家没电脑,他的电脑知识是仅有的几堂电脑操作课。
“我不知道QQ是什么。”于成龙的眼睛显得有点黯淡,让他不安的还有自己的英语成绩。
“这不能怪他,他从小到大学校里都没有像样的英语老师。”说这话的于海显得很内疚,他说,儿子很聪明,每次放假都帮家里干农活,作业从没拉下过,没上过任何培训班,还拿过全县数学竞赛冠军。
于海不知道“成龙”这名与一位电影明星重名,“给孩子起这个名儿,就是想让他今后有出息。”望子成龙,是每一个父亲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