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珊瑚环礁潜水休闲度假中心想象图
南海珊瑚礁提供了生物多样化的生存环境
浙江省《科学素质纲要》
实施工作办公室
浙江省科协 钱江晚报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杭州8月9日讯 中国的最南端有什么?有“马尔代夫式”的潜水圣地,有源源不断的石油资源,有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那个神奇的地方,在南海,叫南沙群岛。
5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来到杭州,在“科学会客厅”与300多位听众们一起分享了他的海洋观、他的四次南海行。他为正在打造海洋经济的浙江人,开启了一个瑰丽的海洋世界。
南海曾堪称“中国湖”
中国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三者的交锋中,海洋文明从来没有占过上风,即便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都鲜见西方式的海洋文明的痕迹。
1403~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是海洋文明的挽歌。尽管哥伦布发现美洲比郑和晚了90年,但他是民间的力量和探索;而郑和则是官方的行为,维持的是朝贡贸易,目的在威震四方。在郑和下西洋的记载中,只找到六位太监的名字,却找不到任何有关航海人员、技术人员的记录。
中国古人不重视海洋还有一个例证:《唐诗三百首》最能代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对它做个检测,我们可以发现,《唐诗三百首》中,“山”出现179次,“江”、“河”出现132次,海出现40次,三者之中,数量最少。
明清之际,南海周边华人众多。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向南推进,中原的农业民族就向东南沿海挤压,加之明清两朝长达400多年的惨烈海禁,使得中国沿海的海洋民族走投无路,只有“下南洋”,涌向南海周边地区,那时的南海堪称“中国湖”。
南沙群岛上,过去只有中国渔民
卢梭说,当一个人第一次把一块牌子竖在一块土地上,说“这是属于我的”时,私有制就诞生了。国土的形成,大同小异。
中国人的文化是内敛型的,不是扩张型的。我国的领土扩展,很少靠军事占领,而靠文化的吸引力,或是农民的耕作来占有。南沙群岛之所以是我们的,也是因为海南渔民最先在这里生存和劳作。
在近代西方人的书刊中,能找到许多海南渔民在南沙群岛上打鱼和生活的记载。英国海军所编的《中国海指南》的几个版本都有这样的描绘:安波岛上发现陋屋之遗迹,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贝壳为活,各岛都有其足迹……类似的报道还有许多。总之,南沙群岛上过去只有中国海南的渔民,没有别国的。
为什么只有海南渔民远涉重洋,不惧惊涛骇浪地去独闯南沙呢?中国文化对于鲍鱼、海参、鱼翅等海洋珍稀品的极度钟爱,使得海南渔民可以坚持在南海生活下去,进行渔业生产,并形成商业链条。这是构成南沙是中国的最强有力的原因。
真正使西沙、南沙群岛归属于中国,使中国获得了所有权的根据是什么?我认为是中国海南的渔民,尤其是潭门镇渔民在那些珊瑚礁所构成的岛屿、暗沙、沙洲及潟湖中的劳作,使南沙属于中国有了逻辑的根据。原来,潭门镇渔民的捕鱼方式与周边地区的渔民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不用网捕鱼,而是潜入水下用手去捉海参、鲍鱼等名贵海珍。他们不是以数量而是以珍稀性取胜。他们要捉的这些海珍品也不在近海地区,而是来自远海的珊瑚礁和在环礁围成的潟湖中。正是这种独特捕鱼作业方式,决定了潭门镇的渔民要到南沙群岛去。
中国“三沙”,度假圣地
中国的“三沙”:南沙、西沙、中沙,是中国最可宝贵的资源,是中国最可宝贵的探险、潜水、度假、休闲的圣地,完全可以和世界上著名的马尔代夫、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媲美。中国人需要南沙群岛这样的地方,好让我们的子孙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海洋。
中国的“三沙”,高潮时露出水面成岛的面积很小,不到10平方公里,但水下面积巨大。有许多巨型环礁:礼乐滩7000多平方公里,安度滩2287平方公里,南薇滩1000多平方公里。
南海有许多岛礁。我们曾登陆过琼台礁,这是珊瑚残骸堆积成的一个小岛,即便涨潮也露出海面。这个地方,可算中国陆地的最南端,我们认为可以开发成国家珊瑚公园。
我们建议,中国科学院应将珊瑚和珊瑚礁的生长规律作为重要课题,攻克珊瑚生长的一些关键技术,让珊瑚快速生长,让南海广阔的水下领土露出水面,或接近水面,为国家造陆。同时需要组织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人员,解决在暗礁上建造房屋的技术问题;解决抗台风问题;解决在南海重点研究人工岛的问题。我们也建议,把南海珊瑚岛礁向社会开放,允许私人企业家去南海建造度假休闲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