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水萍和病友在喂羊。 郭斌 摄
浙江日报诸暨8月31日电 (记者 俞佳友 聂伟霞 诸暨日报记者 钱卫星 陈伯渠 许斐)今天,试运作50天的浙报集团“佳友民情工作站”正式挂牌,同时,也拉开全省巡访互动的序幕——联合浙报集团旗下9家县市报的“民生工作室”,开展为民服务活动,深入基层、关注群众、服务百姓;邀请读者、网友参与互动,共同登上这趟“新闻为民,与你同行”的佳友民情快车。
巡访首站是联合诸暨日报“越民生工作室”,目的地是诸暨市江藻镇汪王村。
“眼看着病一天天好起来了,我们不能只靠借钱看病,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目前的困难。”在诸暨江藻镇汪王村一个简陋的湖羊养殖场里,今年37岁的柴水萍苍白流着汗水的脸上透着一股坚强。身患白血病,背负着重债,在厄运面前自强自立,柔弱的她和病友开办养殖场互助自救。
百万医疗费压垮一家
柴水萍的家在一幢幢白墙黑瓦的洋房间显得很“寒酸”:一间70来平米的平房,裸露着红砖,没钱粉刷,屋顶用几块水泥板架着,祖孙三代5口人都挤在里面。
一进门,除了3张木床板和一张吃饭的破桌子,几乎找不到其他的家具。沿着墙角堆着一袋袋的谷子,是柴水萍76岁公公种的粮食。
这间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太阳一烤就变蒸笼,一下雨就到处漏水。而离这不远有块地,曾想在上面建一个新家,现在已经变成了别人的。
这一切从2008年12月28日开始。那天,柴水萍在医院查出患了白血病。
住院2个月,完成了一个疗程后,她看到账单傻了眼:22万元。这是家里全部积蓄。丈夫王仲法说:“不要紧,只要你身体好起来,赚钱还来得及。”2005年,王仲法被一根电线杆压折脊椎,至今体内撑着一根10厘米长的钢管,不能干重活。他最清楚妻子的身体对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
可22万只是一个开始。2009年春节,柴水萍胃出血又被送到医院,这次住院3个多月,花了20多万元。
积蓄没了,准备造新房的宅基地也卖了,亲戚朋友能借的都借了,不到3年,一共花了90多万元。
所在村村民为她捐了款,民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也上门多次慰问,去年开始她也参加了大病保险,至今已报销40多万元。
但是,动辄过万的疗程费用像山一样压着这个不幸的家庭。柴水萍的公公已经76岁了,家里还有一个读初三的女儿和才5岁的儿子。
王仲法就去打短工,每天回家,受伤的腰都弯不下来,上床下床只能跪进跪出。
两位病友当羊倌
“我们不能只靠借钱看病。”躺在病床上,柴水萍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力所能及地去赚钱。
“在我老家,养湖羊效益不错,喂点玉米秆,半年湖羊就能长到100斤重,而且销路很好。”同房病友姚飞的一句话让柴水萍动起了脑筋。
柴水萍以前干过养殖业,对这一行熟。她托人做了些市场调查,发现养湖羊投资成本少收益快。
柴水萍跟姚飞提出“互助自救、合作养羊”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姚飞35岁,也得了白血病,患病前在杭州一家公司做出口产品检测。为了治病,姚飞花了100多万元,现在也是一屁股债。
今年3月,两人各自借来3万元成立“合作社”,养殖场就办在汪王村。
白血病患者不但身体虚弱,因用药容易得骨质疏松症,即使手提20公斤的重物都有可能造成骨折。但为省钱,两人既当老板又当小工,连养殖场都是自己搭建的。
半年过去了,虽然还处于投入期的养殖场办得异常艰难,但柴水萍却满怀希望。
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批羊到明年年底的时候就能发展到400只左右,按一只50公斤算,市价每公斤20元的话,就能卖1000元一只。卖掉一半就能赚20万,除去各项费用,每家有5万元的收入,能解决部分医疗费。
“我们不能老是伸手去求人,有这个机会,就要站起来,走下去。”柴水萍说,一定要把一双未成年的儿女拉扯大。
扩建羊棚,钱从哪来
汪王村西边有一个占地500多平方米简易棚,那就是柴水萍的湖羊养殖场,里面“住着”63只湖羊。
早上7时,王仲法骑着电瓶车从农贸市场买回了豆腐渣,开始给湖羊喂“早餐”。
柴水萍给其中8只刚出生的小湖羊喂草,“我在给小羊多加点营养。”柴水萍一边喂一边流汗,即使是喂草这样轻微的劳动,对柴水萍来说都很艰难。但是她还是坚持着喂饱每一只羊,因为这个养殖场就是他们的所有希望。
“到了明年,湖羊就能繁殖到400多只,到时这个羊棚就住不下了,而且台风一来简易棚经不住风吹雨打,随时会倒塌。”柴水萍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小羊既喜又忧,喜的是,羊儿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健康成长,忧的是羊棚急需改扩建至少需要3万元,可是钱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