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9月1日讯 (记者 叶玉跃) 这两天,汹涌澎湃的钱江潮吸引了无数赶潮人。你知道吗,钱塘江畔有一座比六和塔还高的水晶宝塔,也是观潮圣地。今天,由本报与省科协联合主办的“科学行走计划”今年第9站走进塔馆合一的中国水利博物馆,来自杭州萧山区银河社区的30多位居民一探水文化的奥秘。
塔身是玻璃幕墙,从外观看,比六和塔更现代,更有气势。站在这个高128.9米的宝塔前,大伯大妈们很感慨,原来萧山还有这么好的一个博物馆,真是长见识了。
中国水利博物馆是2010年3月开馆的,综合了展示、科普、研究、休闲等功能,核心展区分为水利千秋、水中万象和龙施雨沛三大部分。
进门就是大禹治水实景剧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水利历史和文化就从这里开始了。
“中国的水利建设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我们能够安居乐业,离不开水利建设,下次我还要带小孩来,教育下一代爱护水,用好水。”许阿姨退休前是乡镇干部,曾亲身经历1997年洪水冲垮浦阳20多处江塘,对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深有体会。
一楼展区,挂在天花板的圆形大屏幕上,黄河、长江之水滚滚而来,小张干仰躺在椅子上“咔咔”拍起照来:“太震撼了,头顶上的屏幕很特别,很有立体感。”
“这座房子是模型吗?好像不对,这棵树应该是画的吧?”在巨幅“京杭大运河”半景图前,大家猜测着、讨论着。
可不是嘛,这幅画是鲁迅美术学院的老师们花了3个多月时间,利用升降机制作出来的。画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模型与画布巧妙结合。很难分清哪些是模型,哪些是画上去的。
走廊上一张张围垦的图片,也让在钱塘江边长大的大妈们倍感亲切:“当年我们也是在这样的队伍里挑土。那时候是很苦,不过现在围垦地上是高楼林立,你看多好啊。”
水利展厅的两块大条石看上去斑驳,很古老。“这两块条石是海塘拆迁时搬过来的,旁边的是蝴蝶铁,固定用的。”
二楼水中万象展区采用互动方式,让观众尽情遨游知识海洋;龙施雨沛展区诠释中国水利的起源和文化内蕴,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登临博物馆顶层,极目远眺,蜿蜒而来的钱塘江在此向东南右折,略呈湾状。登高凭栏,与数千米外的江堤相望,虽无“惊天动地涛声起,排山倒海涌潮来”的近距离震撼体验,但遥想着千百年来依时而至、岸线与行道多变的江潮,也许更能收获自然变迁、潮汐更迭的历史感悟。
动态的体验中,水科技、水文化、水民俗、水生态,不知不觉已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