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士杜祥琬 林丹 摄
|
浙江在线09月08日讯
1个亮灯的空房间,1℃被调低的空调温度,1台彻夜未关的电脑……也许你认为,这些细节背后,只是不经意的浪费,但在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物理学家杜祥琬院士眼中,这却可能关乎一个国家的能源战略问题。
昨天,出席2011年杭州市科协年会的杜祥琬院士,在西湖的微风中接受记者专访,指点杭州新能源战略。
“低碳不是口号,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块试金石,考验出一座城市管理者的智慧高低。”杜祥琬说,绿色经济是一场革命,传统工业忽视低碳变革,等于在绿色经济中失去了一次机会。
今年已逾73岁的杜祥琬,现任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2010年起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他曾作为总理顾问团成员,参加了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并代表中国政府作主题报告。
风能、光能资源不丰富
杭州如何解决能源问题
世界上首个以低碳为主题的科技馆,将很快在杭州建成。杜祥琬认为,这个想法很好。然而,对于杭州这样一个风能、光能等资源不丰富、不均衡的城市,不可能完全自主地解决能源问题,需要在全省范围内寻求解决方案。“浙江沿海,海上风能是一种比较可靠的能源。离杭州很近的秦山核电站,也是一大助力。对于缺乏能源的地方,核电是一个发展的方向。只要做好工作,核电是可以安全的。”
而在将来,除了从省外输入以外,杭州本身对于新能源的发展也可以做出贡献。杜祥琬举例说,比如萧山农村里正在推广的沼气,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它可以把垃圾等废弃物变成能源,这对于农村的现代化、对于新农村建设,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城市里,垃圾还可以燃烧发电。他建议,杭州在这方面带个头。对于夏天烈日炎炎的杭州来讲,太阳能也很值得利用。目前,中国太阳能发电的贡献微不足道,这是因为太阳能发电不仅要技术上可行,而且要经济上划算;而当前的太阳能电池比较贵,“杭州可以依靠浙江大学这样的高校,依靠本地的技术和人才,让中国走出既经济又可行的太阳能发电之路。比如,寻找非硅太阳能。”
浙江离海洋近
要充分利用海水资源
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之后,公众对于核电站的担忧一直在持续。然而昨天,身为核工业专家的杜祥琬却表示,核电站依然是未来的清洁能源。
他说,福岛核电站泄漏是一个次生事故,是因为大地震引起的;而中国从发展核电开始,一直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包括远离地震带、远离居民区,“核电站的水和气体排放,中国也制定了严格的排放标准;针对内地核电站的排放标准,还要高于沿海地区。”
而从远期讲,杜祥琬认为核聚变电站才是核电的归宿。在法国,“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正在进行之中,实验希望通过高温高压下的氘(音刀)氚(音川)聚变反应,产生更为安全和清洁的能源,制造“人工太阳”。中国是参与这场核聚变试验的7个成员国之一。
杜祥琬表示,氘在海水中储量极为丰富,一公升海水里提取出的氘,在完全的聚变反应中,可释放相当于燃烧300公升汽油的能量;氚可在反应堆中通过锂再生,而锂在地壳和海水中都大量存在,浙江离海洋近,要充分利用海洋。氘氚反应的产物没有放射性,中子对堆结构材料的活化也只产生少量较容易处理的短寿命放射性物质。聚变反应堆,不产生污染环境的硫、氮氧化物,不释放温室效应气体。再考虑到聚变堆的固有安全性,可以说,聚变能是无污染、无长寿命放射性核废料、资源无限的理想能源。
“但是,这样的试验,我预计还需要50年才能进入商业应用。”杜祥琬说,因此,对于新能源的开发,至今仍然处于攻坚时期。
低碳、减排
人人有责
低碳减排,到底是国家的事还是公民的事?
杜祥琬说,这是每个人的事情。“没有人的房间,不要开灯;白天的会议室,拉开窗帘,让太阳能代替电能;空调,调高一度……这些方法,我正在用,并不会降低生活水平;你们也可以。”
在杜祥琬看来,节能减排,可以说是“匹夫有责”,这不仅包括日常小事中的随手关灯,还包括减少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