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夫妻正在工地上快乐工作。 本报记者 李震宇 摄
浙江在线09月15日讯
在微博上看过这样一句话:有人问一个正在垒砖的建筑工人,你在干什么?建筑工人回答说:我在建一个城市。
来自安徽安庆的刘良新、余林香是一对在杭州打工多年的夫妻,也是这个城市最基层的建设者。老刘今年50岁,妻子45岁,夫妻俩每天在工地上辛勤地工作着。记者跟着他们,体验建筑工人的艰辛与甘苦。
搬了一吨钢筋,让我差点散了架
早晨6时,记者来到长城建设位于益乐路和丰登街交叉口的工地时,工人们已经忙碌了半个小时。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老刘夫妻,老刘今年50岁,夫妻俩的身材都很瘦小,却带着建筑工人常有的干练。
他们都是钢筋工,专门负责用弯曲机把不同直径、不同长度的钢筋打弯,做成符合工程需要的各种固定架。
记者赶到时,他们正把4根直径约1厘米、长约1.5米的钢筋并在一起,将一头抬放到弯曲机台面上的钢柱间。我的任务是和他们一起,把这些钢筋加工成为“箍筋”。老刘做得相当熟练。粗算一下,不到50秒,一个“箍筋”就做好了。可我试了一下,却发现根本没看起来这么轻松,钢筋又重又硬,不一会儿,我就累得满头大汗了。
老刘夫妻干活的地方是在建筑区西边用木板搭建的平台上,从7点开始,阳光便直射到他们身上,气温也从20℃一路攀升到30℃,虽然汗流浃背,但是夫妻俩并不休息,只是间或喝口水,老刘抽空点上支烟,就算解乏了。
“这么辛苦,周末可以休息吧?”
“我们没假,下雨天就是放假。”老刘挺坦诚,他们盼着每天有活干,“干一天就有一天的工钱,毕竟大家是出来挣钱的。”
上午10点半,下班时间到。我粗粗点了点,一个上午,我们的“战绩”是:300个“箍筋”和80个“墙板筋”,搬运的钢筋将近1吨。当然,大部分都是老刘夫妻完成的。
打工20多年,在老家给儿子“挣”了一栋楼
老刘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从老家出来打工的。做建筑工的20年来,他去过安庆,到过合肥,最远跑过哈尔滨。最近10年,他都在浙江各地的工地上打工。按老刘的话说就是浙江老板讲信用,讲信用的地方活好干、钱好拿。
下午的活更重了。到工地时,机器旁边已经堆好了三四堆钢筋,制料工人还在不断把剪好的钢筋抬过来,这些全部需要做成“墙板筋”。
老刘夫妻干活很认真,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虽然是点工,没有工作量的要求,但是实诚的夫妻俩还是想在下班前多做点。这在他们看来,是做人的良心。
干的活久了,我发现了一个“秘密”:休息的时候,老刘总爱看一眼自己的手机。
听到记者打听,老刘停下手中的活,拿出手机,翻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四周有围墙的独门小院,两层的小楼,一层有4间、二层有3间。老刘笑着说:“看!我给儿子盖了楼,这是打工20多年挣的。”说这话的时候,老刘一脸的骄傲。他们的儿子今年24岁,在温州做阀门工。
“楼都盖了,儿子也工作了,为什么还出来打工?”
老刘的妻子接过话茬:“还能干得动,就多挣点钱,给儿子娶个媳妇、成个家。”
简单的夫妻,温暖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