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
浙江在线09月15日讯
青蒿素,这个名字许多人都不熟悉,但是如果说清明果,大家都知道。青蒿素就是从做清明果的原料之一青蒿中提取的。
青蒿素研究的突出贡献者屠呦呦的名字,于9月12日,出现在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名单上。这个奖项在生物医学界有着“诺贝尔奖的风向标”之称,业内有人称屠呦呦和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
这位一夜之间被大家关注的女科学家,正是浙江宁波人。
已赴美国领奖
屠呦呦,她的父母在取名之初,也许没有想到会因这个名字和青蒿结下不解之缘。在诗经《小雅·鹿鸣》中,有这样经典的句子:“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描述的就是野鹿在野外快乐地吃艾蒿的情景,而使屠呦呦获得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学术研究,就是从大家野外经常能看到的青蒿开始。
屠呦呦,出生于1930年年底,浙江宁波人,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所选专业是当时一般人不太了解的生药学。1955年毕业后,就一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在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上有突出贡献。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她获得了终身研究院兼首席研究员的荣誉称号,工作人员提起她,都尊称她为:“屠老师”。
“屠老师很低调,她现在正在赶往美国去领奖的路上,关于这个奖项我们现在还不便多说。下个星期她领奖归来后,我们会征询她的意见,届时再决定是否向外界发布。”昨天,记者联系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研究所办公室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屠老师家乡人对她的关注,不过我们还是希望等屠老师自己本人回国后,给家乡人详细讲述这个好消息。”
我国科学家首次获得如此重量级奖项
昨天,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官方网站,如此评价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中国人第一次获得如此重量级的奖项,注定将会载入我国科技史册。
疟疾位居全球危害最严重的热带病之首;1962年,我省曾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疟疾流行。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介绍,青蒿素发现始于半个世纪前国家组织的抗疟疾药物研发“523任务”,于1967年5月23日启动举国体制的抗疟新药研发,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抗疟新药研发大军。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教授是抗疟中药研究的关键人物之一。
典籍记载青蒿确实可以治疗疟疾。但是大量实验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效果并不理想。1971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经长期反复实验,首次采用乙醚为溶剂,制备出具有明显抗疟效果的青蒿提取物。用乙醚提取这一步,是保证青蒿素有效制剂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她们与全国多个研究团队深入开展研究,蒿甲醚、复方蒿甲醚等青蒿素类抗疟药先后诞生,让人类利用青蒿素抗疟达到新高度。
2001年,世卫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到2007年,在需要以青蒿素为基础的治疗的76个国家中,有69个已采纳世卫组织使用这一疗法的建议。
青蒿素的衍生物被广泛使用
关于屠呦呦的大名,在我省业内也是众所周知。
浙江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防制所所长姚立农,长期从事疟疾的防治工作,在听到“屠呦呦”的名字后,马上说:“知道,知道,很有名的,业内都知道,我们搞疟疾防疫工作的,都离不开青蒿素类药物。”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物研究所所长吕圭源说:“屠老师啊,我们在学术交流中常常听到她的名字,是他们所里德高望重的老学者了。”
“青蒿素的发现意义很重大,青蒿素有杀虫的作用,我们就是利用了青蒿素的衍生物,成功研究了血吸虫病的防治办法。”李思温教授是省医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的老专家,他和他的同事一起研究的利用青蒿琥酯预防血吸虫病优化方案获得了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青蒿琥酯就是青蒿素的衍生物。
每当发生洪灾的时候,血吸虫病就是属于重点防范的疾病,只需要在接触洪水15天内吃一次青蒿琥酯制成的药物,就可以有效地杀灭血吸虫的童虫,阻止发病。
除了青蒿琥酯,青蒿素的衍生物还被用来治疗肝病。吕圭源所长介绍,现在许多治疗肝病的药物中,也会用到青蒿素这种成分。
相关链接
美国的拉斯克奖
拉斯克奖是美国生命医学界最高奖,1946年,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及其夫人玛丽·沃德·拉斯克共同创立,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包括基础医学研究奖、临床医学研究奖和公共服务奖。1997年增设了特殊贡献奖。每年表彰一次。
目前拉斯克奖的得主一共有79人先后拿了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也被称为“美国诺贝尔奖”。
得过拉斯克奖的华裔有好几个,不过年代都比较远,李卓皓(1962年基础医学奖,也是唯一一个拿基础医学奖的华人),李敏求(1972年临床医学奖),简悦威(1991年临床医学奖),前两位已经去世。屠呦呦是第四个,也是唯一一个得奖工作在中国完成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