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红服务员沈慰琴(右)在古群老人家中打扫卫生。记者陈中秋摄
9月7日,古大妈给快报写来一封信:我80多岁了,是凯旋路社区的空巢老人,老伴已去世,子女不在身边,自己身体也不好。前几年,“江干区夕阳红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为我们8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无偿服务,每周给我安排了4次家政服务,服务中心主任张智青还多次来探望我。
从今年起,7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也能享受服务了,我们老人能够在和谐环境中安度晚年,感到很温暖。
政府聘请来的“万能保姆”
“夕阳红养老服务中心”(下文简称“夕阳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敬老院”,是江干区政府为养老补助对象聘请的一位“万能保姆”,于2008年10月成立。
这个“万能保姆”定期上门服务,不仅对日常生活料理得心应手,还可以陪老人逛超市、喂药按摩、心理辅导。
百岁、残疾、低保、优抚、70岁以上高龄、独居空巢的老人,只要户籍在江干区,并生活在江干区,就属于“夕阳红”的服务对象。在定期服务前,根据医生对老人的专业评估,每人每月发放100-400元不等的免费护理券。
目前,已有2600多位江干老人,每周定期约会“夕阳红”,古大妈就是其中之一。
有了“夕阳红”
古大妈不养小动物了
古大妈名叫古群,83岁,短发,多已花白,戴着一副银锭耳环,穿着一件素花上衣和裙子,偏瘦,但是精神很好。她是夕阳红居家养老的第一批服务对象。
说起“夕阳红”,古大妈一边说,一边拍拍自己的心,“姑娘,我和你说,他们和我真当贴心呀。”
第一个来古大妈家的服务员名叫小毛,本来是个幼儿园教师,30多岁。
“我老伴去世后,家里没有伴,就养了很多小动物,跳上跳下,家里很乱。小毛第一次来家里,就帮我把衣服都理了个遍,薄的放一起,厚的放一起,真当清爽,有了家样。
“小毛来了以后,我就不养小动物了,和小毛聊天。她干活,我在旁边和她说话。
“小毛对我好,但因为她家离我这太远,调到另外一个工作站,可端午节,她还自己包了粽子给我送来。对我,真的和家里人一样。”
现在为古大妈服务的叫沈慰琴,“小琴的厨艺一级,配上她烧的菜,我能吃两碗饭。比方说,切豆腐干,她怕我不好消化,就切成很细很细的丁。”
天天盼着服务员上门
和古大妈一样,85岁的丁富庭也定期有“夕阳红”上门服务。
丁富庭退休前是震旦丝绸厂厂长,因为糖尿病,做了截肢手术。定期服务员王林英,每天下午3点来家里,先按摩后背、帮他洗头、擦身、再洗衣服、擦地板。
丁富庭说,“小王做得很好。她一个月只有一天不来,我和老伴都盼着这一天快点过去。明天她又可以来了。”
服务员每周都要集中学习
“夕阳红”设有采荷、闸弄口、凯旋3个工作站,每个站都有一个站长。
每天上门服务前,大家都要在服务站开碰头会,说说自己一天的工作安排。每星期要组织服务人员集中学习,比如,学习如何把老人从床上抱到轮椅上,怎么擦玻璃又快又干净。
站长也会定期家访,听老人说说服务员哪里好,哪里不好。
采荷站站长陶大姐说,“有时,我3天没去老人家里,就会有老人打电话来说,你怎么还不来看我呀?”
除了业务上的学习,“夕阳红”每月还要组织一次心理辅导。
“夕阳红”主任张智青介绍,这个月的心理辅导课,心理老师要大家画一幅画,画上要有房子、树和人。
“如果房顶尖尖,又没有窗户,就说明服务员心理压力有点大,要及时疏导情绪,只有服务员心里带着阳光,才能让老人家觉得舒坦。”
采访手记:
陈升有首歌,名叫《不再让你孤单》。这首歌,在很多爱情电影里,被反复播放。
其实,老人才最怕孤单。
一个下午,去了三户老人家,每敲开一家老人的门,都被热烈地迎接,就像回到自己的爷爷奶奶家,每和一户老人告别,都会被一直送到单元门口,反复说着再见,古大妈还悄悄在我书包里塞了一个苹果和一个鸭梨。
虽然非亲非故,可看着他们步履蹒跚,目光里又殷殷切切,我有点感动和心酸。
因为每个人都会老,我们的爸爸妈妈也不可阻挡地在慢慢变老。
有的老人也许固执,有的老人也许会唠叨很多,可老人家也有老人家的可爱和智慧。
比如,古大妈聊天时的小动作,时而就像一个小姑娘;丁伯伯的工厂曾有2000多名员工,他说要管好厂子,首先要分工明确。
请多多关爱家里的、身边的老年人。
在“夕阳红”办公室,有一个柜子,装着的都是老人家的感谢信。
2011年6月3日,古大妈用粉红色的纸写了一张字条给“夕阳红”。
“今天,您特意送来的荔枝,很美味。谢谢您的惦念。祝愿您的生活也永远阳光。”(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