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9月13日电(记者 余靖静)达敏学校是一所智障儿童学校。这所隶属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小学校,身居窄巷,面积不过4000平方米、学生也仅百人,却在国际特殊教育领域,为中国赢得了高度赞誉。
52岁的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用14年时光促成了这一“中国样本”的诞生,被誉为中国启智教育实践的“领跑者”。
“把一个天资聪明的孩子教好不算本事,能够提升智力障碍学生的能力才真的了不起”
刘佳芬18岁就上讲台,要说教学创新,她向来是“一把好手”。在象山县当农村教师的14年中,她带的语文科目的平均分在全县拿第一。而且由于全班体育成绩全优,全省体育达标的现场会就放到她所在的学校召开。
20世纪80年代,农村辍学是常事,更别提开家长会,她凭着“应该让家长了解孩子、老师、学校在做什么”的“感觉”,从7个自然村请来学生家长,在借用的礼堂里讲关注孩子情绪变化的重要性,晚上没有电,就从生产队借发电机。5年里开了3次家长会,全班40多个孩子,毕业时全部考入初中。
上世纪90年代,她被调任象山县一所聋哑学校当校长。她到杭州学习了3个月的手语,带着孩子和普通学校的学生比赛体育、艺术,再去海岛、山村演出节目,甚至去参加义务劳动。“首先要让社会知道,有我们这群孩子的存在”。她又接着跑,终于有企业愿意接收学生实习。6年下来,学校18周岁毕业的学生百分之百就业。
但是1997年来到宁波达敏学校后,既有经验似乎不灵了。学校中都是智障儿童以及有学习困难、自闭症、情绪障碍儿童,大部分有癫痫症。
刘佳芬去听课,老师诉苦,20岁的学生,连1+1等于多少都教不会;去家访,家长说,孩子快毕业了,连刷牙、洗脸的事都不会做;学校被通知搬迁,新址被附近不理解的居民扔垃圾、砸玻璃,说:“这个学校教的都是神经病,来了破坏风水”……
心酸、心痛,刘佳芬下了决心,“要让我的学生在常态条件下过上常人的生活。”她放弃了原有评价体系中的“学会多少字、会数多少数”的标准,决定从培养孩子上厕所、过马路这种生活自理能力入手,“我的目标很简单,一切为了弱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