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记者 翁浩浩) 记者前去拜访陈一定老人时,心里带着一连串疑问:79岁高龄,左眼高度近视,右眼失明,还能热心给左邻右舍拍照片,还是社区里有名的通讯员,这是真的吗?
来到杭州采荷街道芙蓉社区,陈一定早已在社区门口等候。记者主动打招呼,老人迟疑了一会儿。直到记者走得很近,他才把脸凑过来,笑眯眯地用杭州话说:“哦,你来啦。”
记者悄悄打量老人:一头银色的短发微微上翘,鼻梁上架着比啤酒瓶底还厚的镜片,一件宽松T恤,一条七分黑裤,脚上一双洞洞鞋。
老人的家里打扫得很干净。因为他是特困户,街道和社区专门请来居家保姆,免费为他打扫卫生。
“年轻时因为眼部手术出了意外,我右眼完全看不见。左眼近视有1700多度,镜片1厘米多厚,已经属于超薄型了!”老人很坦率,也很乐观。他的残疾证上清楚地写着:视力残疾四级。
正在闲聊时,有人敲门。来者是他老伴的一位好姐妹,因为要领残疾证,请他帮忙拍张大头照。陈一定转身进房间,不一会儿拿出一只卡片机,然后把她领到楼下的一面绿墙前站定。他摘下眼镜,把脸凑到离相机屏幕约一拳的距离,确定好人像的位置。“我要拍了啊,我眼睛看不见,你想拍得漂亮些,就自己笑一笑啊。”话音刚落,女士“扑哧”笑出声来,他利索地按下快门,接着又来一张。他凑近相机,仔细看了看,最后得出结论:拍摄成功。“到时候我印好给你送过来啊。”他说。
别看眼睛不好使,陈一定可是不折不扣的摄影爱好者。上世纪80年代初,他参加杭州市职工摄影培训班,前后上了3个月的课。他是个热心肠,义务为社区里的老人拍老年卡的标准照和长寿照,为打工者拍证件照,为小孩拍生日照,拍完照还负责冲印。这在社区几乎人人皆知。
记者和陈一定经过社区的聊天亭,正巧有六七位老人在聊天。他们见陈一定来了,纷纷上前打招呼。
“陈师傅人很好的,他帮我拍了好多照片。我玄孙女的出生照,孙子的工作证照,还有我的老年证照,都是他拍的,技术没得说啊!”居民周杏仙拉着记者的手说。
“你在这儿等我一下。”一旁的一位阿姨对记者说。只见她“蹭蹭蹭”跑开,很快又回来,手里拿着一叠照片,都是陈一定的作品,有1寸证件照片,也有7寸的人物照和茶话会照,构图和色彩都不错。
不光是居民,连社区工作人员也请陈一定帮忙。走进芙蓉社区办公室,工作人员身份牌上的照片,好多就出自他的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人拍的照片和专业摄影店拍的水准不相上下。
“我们平时工作忙,没空到外面拍照,有陈师傅就方便多了。”社区工作人员周王琳笑着说。目前,陈一定已义务给他人拍了近200张照片。
陈一定的另一个身份,是社区通讯员。因为他从小爱好写作,是远近闻名的“一支笔”。可是他写字并不容易,先要摘下眼镜,左眼离纸保持一拳距离,然后动笔。写三五百字,一般要花1个多小时,常常写得腰酸背疼。
芙蓉社区有一位69岁的聋哑人钱荣生,20多年来义务为居民修鞋。陈一定无意中听说这事,先拿自己的破鞋子去试探,发现钱荣生不仅手艺好,人品更好。于是,他请一位聋哑学校的老师做翻译,跟钱荣生面对面聊了1小时,为他写成一篇短短的人物通讯,不仅见了报还上了电视。今年,钱荣生被评为采荷街道“感动十年道德模范”和杭州市优秀党员。
几十年来,陈一定有上百篇文章在各种刊物和网站发表。老伴看他写得辛苦,总是埋怨他:“你眼睛看不见,还写什么文章?”陈一定却笑着说:“这是我的爱好。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把自己的情感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