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记者 童颖骏 报道组 陈云松 周武军) 近日,地沟油黑色产业链被公安部门破获,真相浮出水面。然而,依附在这条产业链上的“食利者”究竟是些什么人?他们是怎样走上这条制黑、贩黑道路的?他们是否也曾犹疑、也曾后怕?记者奔赴看守所采访多名犯罪嫌疑人,听取他们的自述。
集油者:“我曾有过怀疑,但没多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的源头在于掏捞和粗炼。来自江苏的茆玉华、叶金棒夫妇暂住在宁海县桃源街道,他们每天趁天黑遍寻宁海各大餐馆和宾馆厨房外的油水池,从阴沟里掏出厨房垃圾,经粗炼后,将地沟油原料以每吨4500元的价格出售给下家。
他们的下家、安徽宿松县人徐新学、杨洋,一面收购地沟油原料,一面也从事掏捞和粗炼,他们将粗炼后的地沟油原料以每吨5100元的价格再卖给下家黄长水。紧接着,黄长水将“毛油”以每吨5600元左右的价格,销售给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的济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
地沟油原料粗炼的全过程包括:先去除餐厨垃圾里的水分和杂质,再放到大锅里用火烧,油浮上来后捞出来灌装。在宁海县桃源街道隔水洋村的一处小树林里,记者看到,用来粗炼地沟油的一口大缸还立在那里,直径达1.5米,残留的食物残渣散发出阵阵恶臭。“之前经常有人偷偷在这里烧地沟油,老远就能闻到臭味。剩余的渣滓被他们倾倒在周边田野上,环境都被污染了。”正在附近劳作的村民杨根木告诉记者。
据犯罪嫌疑人黄长水交代,从去年10月到今年3月,他卖给济南格林公司的地沟油原料总共2车,约80吨。他还从该公司的采购员李树军处了解到,格林公司每天都需要一车原料用来生产“饲料油”,因此,仅靠浙江的原料供给远远不够,该公司的收购大头来自四川、贵州等火锅用油大省。
“业务员掏出一个小仪器来测试酸价时,我曾有过怀疑。”黄长水说:“但是也没想那么多。”
记者点评:他或许没有想到,正是由于他的“没想那么多”导致肮脏、充满恶臭的“毛油”,最终经过层层工序,进入到千里之外的餐馆和百姓的餐桌。
制油者:“老板曾让我尝过一次成品油,恶心了好几天”
犯罪嫌疑人李树军是济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他告诉记者,“老板曾让我尝过一次成品油,看是不是还有辣味。”这让他恶心了好几天。让人作呕的场面还包括,有时采购员不够细心,让一些原料提供者用食物残渣冒充粗炼油混入厂区。天热,原料发酵后膨胀,当工人一打开盖子,五颜六色、充满腐臭的米饭、剩菜等食物残渣,会直冲到几米高处,喷得人满身都是。
正是这样肮脏的“毛油”,被倾倒到格林公司的分离池里,经初步分离出油和杂质,然后将这些油经高温蒸馏除去水分,并达到一部分的除臭作用,随后,用白土过滤掉油里面的杂质和色泽,再通过降温,成品油就这样诞生了。
从黄长水手中以每吨5600元收购的“毛油”,经过简单的水解、分体、蒸馏三部曲,就成了可以往食品市场销售的“米糠油”,每吨的售价约为8300元,而格林公司每天可以生产40多吨这样的成品油。据警方初步测算,该公司运行2年多以来,每年净利润可达600多万元。
犯罪嫌疑人为避讳地沟油这一“不雅”称谓,对深加工时的油称为“毛油”,出厂后称为“红油”,销售时称为“米糠油”或“棉籽油”;应付政府监管部门时,则称为“饲料用油”。
果然,在宁海县看守所里,格林公司的实际经营者柳立国面对记者提问,依然言辞闪烁。“我们原打算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但生物柴油没有销路,只好改为生产饲料油。厂里没有生产饲料油的资格证,属于超范围经营。”柳立国说。
而据警方了解,柳立国、鲁军等犯罪嫌疑人,早在数年前就开始寻找利用地沟油制作食用油的“技术秘方”,直到2009年才“初有成效”。
记者点评:格林企业对工人要求很高,分工严格,车间里贴有“外人不能进入”的注意事项,连上厕所都有严格的路线图,而对产品的去向和危害却浑然不顾。
卖油者:“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
根据格林公司成品油的流向,位于郑州庆丰粮油大米市场的经销户——郑州宏大粮油商行,进入警方视野。7月14日,公安部指挥浙江、河南等地警方抓获该商行负责人袁一等17名犯罪嫌疑人。
如今,身处宁海县看守所的袁一,谈及“米糠油”就泪光涟涟。出生于1980年的她告诉年龄相仿的记者,她是在生完孩子后才从事油品生意的,“总共才两三年,没想到会犯下这么大的错误。”
袁一是否知道柳立国卖给她的是地沟油呢?“我们卖的油颜色重,一看就知道与正常的食用油有差别。”柳立国说:“我们卖的价格是8100元至8300元一吨,而正常的大豆油每吨要10000元左右。”
“格林公司那位姓程的销售员,一直说她卖的是米糠油。她来推销了好几次,我才开始决定卖她家的油。8300元一吨的进价,大约在8500元左右卖出去,总共60吨,也没赚到多少钱。”袁一为自己辩解说。不过,袁一也承认,“当时我也怀疑油的质量不够好,所以家里炒菜从来不用这种油。”
“进货时没有查看产品出厂的质量凭证吗?”面对记者发言,袁一微微有些脸红:“我们做小生意,哪里会看这么仔细。”“市场里,也没有工商、质检等部门来抽查油品的质量吗?”“我们偶尔才和工商打交道,今年市场两次抽查都没有抽到我们家。”袁一说。
记者点评:为赚取高额利润,袁一把这些来路不正的油,批发给郑州郊县的一些粮油店,或者经灌装零售给周边的饭店、工地食堂、夜排档、油条摊等。警方在搜查时还发现,部分地沟油还在商行的阁楼上,被贴上某著名食用油的品牌商标。在灌装现场,油管上布满绿毛,管道边上的墙壁上一片黑色油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