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21日讯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当这熟悉的调儿响起,那定是济公拎着一双破鞋儿,笑眯眯,疯疯癫癫地来了。
传说,济公是天台人,在杭州灵隐寺出家。所以,杭州人对他有一份特别的感情。不过听过济公的故事,看过济公的戏,却未曾见过济公的壁画。很快,在灵隐寺济公殿,十八幅高3米总长50米的济公壁画,将环绕四壁,展现济公传奇的一生,也带你穿越回那800年前精致的南宋都城。
创作这一壁画巨制的,是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林海钟与他的学生们。中国壁画曾盛于唐代,当时吴道子等知名画家也正是壁画的创作者,但此后壁画艺术在千年岁月间日渐衰败。如今,林海钟用两年多时间,如“苦行僧”般耗费心力,承接了这被称为“神圣而痛苦的事业”。刚刚在敦煌结束的“艺术传承与当代岩彩画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这组被视为当代中国南方艺术家创作壁画的开先河之作,震撼了与会专家。
这个济公少了俗意多了仙风
济公殿壁画创作团队由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林海钟领衔。从研究到创作,他与学生们总共耗费了两年多的心血。
当记者步入灵隐创作室,见到这组壁画时,刹那间被其体量所震惊。十八幅画面,每块高度3米有余,宽度近3米,总长度达到50多米。静下心来,眼神移动的过程中,仿佛一幅江南山水画卷徐徐展开。它色彩淡雅,伴着淡淡的泥土与矿物质颜料的味道,传递着宁静祥和的气息。
既然是济公殿壁画,主角自然是济公。关于济公的形象,平常人最易联想到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济公》里游本昌扮演的济公形象——破烂疯癫、亲切又颇有几分滑稽。而林海钟笔下的济公,依然嬉笑怒骂,却又添几分悠然飘逸,少了一点“俗”意,多了一点“仙”风。
林海钟希望能诠释出一个相对“标准”的济公。“济公殿里呈现的应该是济公的原本面貌。其实,济公是一代高僧,他的形象集合了许多禅宗祖师的特点和故事。而喝酒、吃肉、疯癫等表现的是济公的不拘一格,不拘一格也正是禅的一个特点。”
传说济公为降龙罗汉投胎。创作团队参考了灵隐寺旧藏的济公图像,也根据资料和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全新创作。最终,壁画中的济公形象,来源于两种基本样式,罗汉和祖师。
罗汉形象是多数人所熟知的。“每个罗汉呈现的相都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点——异相。罗汉一般都额头突出,下巴也兜出来,我们也突出了济公的这些特点。我们的作品里,济公的表情一般都比较乐观,眼睛一直在笑,因为他看得开,没有什么东西挂心头。不过,画他惩恶的时候,造型就不会那么活泼,更有一种罗汉的感觉。至于装饰上,就比较传统,是普通的僧服、帽子、扇子、酒壶的经典形象。在其中一张壁画里,他散开了长头发,非常不羁,不修边幅。而从后期‘八魔炼济癫’开始,讲述他成佛的那段,我们把他的形象画得比较庄重,开始飘在空中,腾云驾雾。”
最后,创作团队根据众多济公传说,选定了十八幅画面呈现济公从出生到成佛的故事。目前,有十六幅画已成,最后两幅也将在下个月与观众见面。
在壁画里寻找南宋细节
济公殿壁画不仅呈现济公传说,更是一幅南宋杭州的山水画长卷。期间,除了那笔意葱茏的山水景观,还能寻到许多当年都城的细节:灵隐寺、大悲楼、六和塔、净慈寺、雷峰塔、西湖、钱塘江……这些旧日景观皆有出处,多与今日大不相同,这正是林海钟的特别构思之一。“总体的构想是一幅山水长卷,济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面。”
于是,在壁画里寻找当年的杭州细节,将是一件有趣且有品的事儿。不过,在墙壁上展现南宋,于创作者而言,则是一个复杂又辛苦的过程,譬如绘制当年的灵隐寺。
“如今的灵隐与先前已有许多不同。首先当时的是南宋的建筑格式,而如今的基本为明清风格,还有广场、鼓楼的位置样式都不一样了。”这一参照来自于余杭径山寺所藏的南宋日本僧人绘图复制本。“当年日本僧人来‘五山十刹’之首径山寺朝拜,经过灵隐时绘制下寺院格局,甚至细致到每个窗帘样式。此图原稿在日本,径山寺藏有复制本。我们根据那张图,在画面上表现了南宋时期的灵隐寺格局。”
这个全新的创作出炉的同时,也等待着考验。南方潮湿的天气、春夏秋冬的四季的变化都是影响壁画保存的重要因素。“没有变化是不可能的,我们让它发生变化,再看如何解决它。”林海钟说,紧随着这个创作的完成,是一个“十年”概念的诞生。“现在完成的,只是一个雏形,我们要用十年时间来观察它材料、颜色、墨色的变化情况,再进行修补,再继续研发工具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