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21日讯
在山城泰顺,“猪王”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
它曾刀口逃生,它创下了温州家猪界的体重最高纪录,它还为村里带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今,这个传奇的故事又有了延续——有一头年轻的猪,只用了两年多时间,长到了700多公斤,大有接班之势。
村民们都盼着,一代又一代的“猪王”,能吸引更多的人到村里来走走看看。
传奇经历:刀口逃生
2007年,泰顺正办“百家宴”。欠了几千元债的单身汉高申拖,经不住家人劝说,将养了4年的“猪王”卖掉。卖猪的那天,仕阳镇瑞昌村的村口围了几百号人,比娶亲还热闹。
村里的猪一般只养到100多公斤,但这猪当时已有715公斤,体型肥大。镇上的老人见了,动了善心,将它从刀口救下,送到柳峰办事处梧村的一座寺庙里养着。“猪王”的名声渐渐传开了。2008年底,央视十套《讲述》栏目来泰顺拍摄了一期《猪王传奇》,竟成为当年栏目的收视冠军。此后,全国各地的记者、游客都赶来一睹“猪王”风采。
自从搬到这寺庙安家后,“猪王”也开始吃斋了:早上是开水冲白糖,再加五六个苹果;下午则是煮好的白米饭,一次两三公斤。几年间,“猪王”又长肥不少,眼下已是1150公斤,市畜牧兽医局的专家说,这个分量是我市家猪体重的最高纪录,可能全国也没有超过的。现在“猪王”8岁了,这相当于人的60多岁。
传奇地位:镇村之宝
如今在梧村,“猪王”是“镇村之宝”。
刚进村,就发现村里的主要路口都挂着简陋的指示牌——“看猪王,向左转”。
指示牌是村民们商量了,找个人用毛笔写了挂起来的,方便游客来看“猪王”。一名村妇说,以前走在村里从没碰到问路的,这几年经常会有开车的摇下窗户探出头,“不用他开口我就知道肯定是问猪王的。”
通往寺庙的路,原本是条石子路,这几年来看“猪王”的人多,村民们集资,凑了几十万元,修了水泥路,一路很顺畅地开到了寺庙门口。
“猪王”住在一间水泥房里,地上铺满稻草,还装有电风扇,房间里闻不到什么异味。几名苍南过来的游客上前逗玩,“猪王”全然不理会,自顾自趴着睡觉。
住到寺庙里后,“猪王”曾病过一次,村民们急得请来兽医看诊。村里专门饲养“猪王”的蔡为家老人说,要是在他手里养坏了,他就是村里的“罪人”,“以前这村里冷冷清清,现在游客越来越多,一到节假日挤满人,村民的腰包也鼓了,全靠这猪王的名声带来的。”据介绍,尽管梧村地处偏僻,来看“猪王”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一般平均日观赏人次达到200多,而最多的时候一天曾突破过1千人次,带动了当地的农家乐。
柳峰办事处一负责人说,“猪王”的落户,给当地旅游业带来契机,参观“猪王”成了村里旅游项目之一,“名气效应能带来实际效益,我们从这方面对村民进行引导,而且村民也已经有意识地去修路、做路牌等,为游客服务。”
传奇延续:后继有猪
老“猪王”是“廉颇老矣”,新一代“猪王”已有取而代之之势。养出新“猪王”的,仍是高申拖老人。
2008年,“猪王”离家一年后,隔壁村的一养猪户送给高老汉一头猪仔。眼下,这头猪仔竟长到700多公斤,当年的“猪王”这个年纪时,也是如此。
这头猪体长2米多,平时见人很凶,唯独对高老汉亲近。高老汉一日三餐,这猪也一日三餐;高老汉煮了锅鸡肉,分成两份,一份给自己,一份给猪;高老汉晚上会喝一点“天关山”(泰顺当地的土制白酒),自己一杯,猪也一杯;高老汉睡楼上,猪睡楼下。前天夜里天凉,高老汉被冻醒,先跑下楼给猪抱了一堆稻草盖上,再给自己找被子。
高老汉俨然成了“猪王”专业户,有啥秘方呢?他说,唯一不同的是,其他人养猪给喂饲料,他的猪是跟他吃同样的东西。畜牧专家猜测,或许和猪的品种以及高老汉养猪的方式有关。高老汉养的这两头猪,血统上可能是本土家猪与外地猪的杂交品种,因此体型能长得如此之大;另外,老汉采用放养的饲养方式,对它长身体也很有帮助。
不过,瑞昌村的村民只关心一件事,就是希望把这头有望继承“猪王”宝座的猪留在村里,以后也弄成个旅游景点,到时受益的可是一村子人了。
来源:温州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