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22日讯
提起垃圾箱,人们总是和“脏兮兮”联想在一起,但在市区花坦头社区温七幼门前,最近却立起来一只新型的垃圾箱,长得像书报亭,箱子表面贴有脸谱等漂亮的图案,用脚一踩桶盖就开,头上还装了LED灯,灯上几行宣传标语滚动显示着。记者一问才知道,这是一个高科技LED多功能垃圾箱,外观、功用与印象中的垃圾箱可大不一样。商报记者黄宇翔社区播客王青畅
水泥垃圾箱变身“高科技垃圾箱”
温七幼的叶成洁老师介绍,LED垃圾箱是日前水心街道设置的,原先幼儿园大门前是一只旧的水泥垃圾箱,箱子上边长满了杂草,瓷砖也掉得所剩无几,垃圾箱周边则溢满了污水,臭气熏天。尤其是夏天的时候,天气闷热,臭气散发过来,实在是说不出的恶心。垃圾箱越臭,住在周边的居民越是离得远远的,扔垃圾也像“投三分”,隔得老远“飞”过来,可扔来的垃圾袋摔在地上又散开一片,地就更脏了。
为此,幼儿园向水心街道提了不少次,至少别让幼儿园的孩子们捏着鼻子进出校门。
“现在立在幼儿园门前的LED多功能垃圾箱,至少外观就美观多了。”叶老师说。在记者眼前,这个高约2米、宽1.2米的大铁箱,头顶有一盏LED灯,滚动显示着各种环保宣传语;箱身上写有环保常识的公益广告;垃圾投入口分三处,分别写着“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每个标签上边还分别画着香蕉、鞋子、矿泉水瓶、废旧电池等漫画;垃圾箱下端是一块踏板,居民用脚一踩,箱盖便自动打开,不脏手。
花坦头社区居委会的林立艳说,LED显示屏内的灯的功率为60瓦,夜晚发出的光亮可使路人将垃圾准确投入垃圾箱,而标签上的漫画,将“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的概念形象化,方便年老的居民投掷垃圾。
“虽然刚安装好,但效果立竿见影。”昨天下午,环卫工人李师傅指着干净的路面说,和之前的工作量相比,现在明显轻松了不少。
垃圾箱也有“成长的烦恼”
水心街道市容科的黄瑞秋说起垃圾箱,话匣子就打开了。“不管是老社区还是新小区,别看小小的垃圾箱,引出的问题可不少。”
老社区里,一般会设立垃圾屋收集垃圾,可问题是,居民们经常会拎着垃圾袋走好几分钟路才能丢掉,一到下雨天就更不方便了。一不小心,就把垃圾散了一路,很影响小区的环境。
在新交付的小区里,“垃圾”处理同样有烦恼。一些小区为了方便垃圾搬运,把垃圾桶集中设置在电梯口的楼道处。虽然方便了搬运,但每当业主一到家门口,便闻到一股臭味,实在受不了。
除了位置的摆放,一些垃圾箱在材质和式样上也不讲究。一些小区,露天景观区域的果壳箱没有盖子,每次下雨,垃圾箱就会变成污水桶,有碍瞻观。
“水心街道为此在垃圾箱改革上下过不少工夫,脚踏式垃圾桶、太阳能垃圾屋、掀背式垃圾箱……效果都蛮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里的垃圾箱也在不断地变化。”黄瑞秋说,这次推出的LED多功能垃圾箱,在花坦头社区和九山湖边上各有一只,它既有旧式垃圾箱的功能,还有杀菌消毒、LED环保宣传等作用,不锈钢质的箱身与周边环境更相称。
“未来的垃圾箱,会更有科技含量,如今搞好城市卫生,也要讲科技了。”黄瑞秋说。
“我路过,没垃圾都想去扔一回。”路过的王先生看到LED多功能垃圾箱,便上前用脚试着踩了踩垃圾箱踏板,美观、方便还能起到宣传效果,他说,这样的垃圾桶该多推广推广。
水心街道市容科科长葛崇林则说,本次只推出两只新型垃圾箱,还在看市民反响如何,若发现效果显著,接下来将逐个社区设计安置。
垃圾箱变迁史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温州街头的垃圾桶渐渐多了起来。但大多是水泥垃圾箱,十分笨重,搬运不便,也不好清洁。
●上世纪90年代,实行生活垃圾上门收集。据市环卫处老同志介绍,自从开始上门收集后,之前从高楼窗户往楼下乱抛垃圾的现象消失了不少。
●2000年以后温州逐步推广不锈钢垃圾桶。不过,这些原本可以使用多年的不锈钢垃圾桶,往往不到半年就因被盗走了“肢体”或“内脏”变得支离破碎。
●2004年,分类垃圾桶逐渐出现在温州街头。黄绿分类垃圾桶由两个内胆组成,分别盛装不可回收垃圾和可回收垃圾,顶部还有个放置烟蒂的托盘。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垃圾箱逐步出现。如,杭州一家楼盘引进了新型垃圾处理器。厨房里的鸡鸭残渣、鱼骨、果皮,不需要再装袋丢弃,只要一起冲入水槽,槽内管道中安装的垃圾处理器就能把它们粉碎并冲入下水道。一些无法进入下水道的大件有机垃圾,则汇集到小区内的“社区综合垃圾处理机”,采用微生物降解的方式,变成小区绿化的肥料。此外,把有机物和无机物分开处理,可以彻底消除垃圾的异味。
来源:温州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