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马文聪低着头,坐在警车内,已经有5个多小时了,周边围堵着上千市民。马文聪驾驶的140余万的奔驰车,停在不远处,已被市民砸的不成样子。微博上称,开奔驰者撞倒人,还打人,伤者伤势严重肇事方气焰嚣张,喊出“我爸是市长”。(9月20日人民网)
从两方纠纷到群众围观砸车,事件升级的转折点,关键在一句“我爸是市长”。显然,诸多拼爹事件的洗礼,早已让公众对此类表述敏感十足。仿佛浇了壶油,“我爸是市长”引爆了围观者的愤怒,奔驰车被“愤怒”砸得面目全非。
必须承认的是,个人财富的积累和社会上升渠道本身就缺乏公平土壤;金钱和权力屡屡展现出的傲慢姿态,又总是在公众的伤口上撒盐;道德的束缚力捉襟见肘,法律的规范效力亦令人失望。一句“我爸是市长”能引发群众如此的激愤与狂热,也就并非奇事。
然而,其情绪虽可理解,此行为却令人讶异。毕竟,从法理上来看,砸车行为不具备合法性、正义性,围观群众更没有直接的惩处权力。只不过,对于自身情绪的放纵、对于理性底线的退让,让围观者有了砸车的借口——维护公平正义;参与者众多,现场混乱,警方事后难追责,也让围观者有了砸车的勇气——砸完也不会抓我,法不责众嘛。就此而言,围观群众的群起而砸不仅是一种非正义的行为,更是一次丧失理性的群体泄愤行为。
事后,媒体就“我爸是市长”进行求证时,当事人邓先生表示:虽痛恨马文聪撞伤吴晓丹和自己,但“他没有说过,也不能冤枉他”。而对于当时的情景,事发地牛杂店店主说,他亲眼目睹有人砸了车,把车上的物品席卷而去,还高兴地说:“终于砸过奔驰车了。”(9月20日《温州日报》)
事实证明,这是一场谣言引发的闹剧。面对子虚乌有的“我爸是市长”,面对有人心怀不轨、浑水摸鱼的事实,砸车者们的正义立场瞬间崩塌,他们应当为自己先前的鲁莽冲动、随声附和而感到羞愧。而更为重要的在于,从单独的个人到整个群体,这种不理智的行为的爆发、蔓延,实际上是在以“独恶”助“众恶”,发展下去,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