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28日讯
“一个农民,却受邀帮助文化部门编写志书;一名小学生,却常为大学生修改格律诗。”72岁的何石梁老人——衢江区云溪乡希望新村农民,有时会这样跟前往拜访的人自嘲。
从1976年至今,何石梁老人已创作300多首诗歌,其中多首诗歌入选《中华诗词佳作选》等权威诗歌刊物。2007年开始,这位七旬农民,应邀编辑由衢州市诗词学会推出的《衢州诗词》,目前担任衢州诗词学会理事兼编委委员。
灵犀通处寻诗句,兴致高时拉二胡
9月20日,何石梁老人在衢江区云溪乡希望新村家中修改编辑新一期《衢州诗词》初稿,本期主题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虽然大部分作者在衢州较有威望,但何石梁说作为“认真”的编辑,还是需要自己字斟句酌。在诗词初稿上,已经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何石梁在需要修改或商榷的地方,一一标明。
何石梁也为辛亥革命100周年创作了一首七律诗:首义武昌薪火传,征途接棒有英贤。三山推倒狼烟靖,两制并存疆土圆。锦簇漫铺穷白地,飞船屡上蔚蓝天。和谐践了苍生愿,奋发图强继往前。
1976年冬天,全国人民沉浸在粉碎“四人帮”的喜悦中,何石梁在欢庆的同时,突然对古诗词有了兴趣。1981年,他将自己创作的、讴歌改革开放的《秋末偶成》寄往西湖诗社,1982年发表。
这对初涉诗歌的何石梁来说是极大的激励,“能和当时国内一些名家的诗歌同时发表,觉得很自豪”。
何石梁的诗,咏物言志抒情皆有,多以七律为主,注重平仄之道,对仗讲究,言辞通俗,寓意颇深。
“付出自己感情的诗就是好诗。”何石梁说,自认为比较满意的是一些与诗友互相馈赠的诗作。
衢州另一诗作颇丰的刘天汉老人送他一首内嵌“何石梁诗”的藏头诗,何石梁亦回赠一首:“天上云鸿传乐韶,汉宫有客赠琼瑶。君如钟爱林泉趣,好去溪山会野樵。”这首诗中,除了将“天汉君好”暗藏里头外,还将自号“梅溪樵叟”暗含其间,梅溪是何老乌溪江库区老家的一条小溪。
暂停稼穑田三亩,愧受编修笔一支
多年来,何石梁参与编撰《衢县文化志》、《衢县志》、《衢州市志》等地方志书,并参加了衢江区部分乡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工作。
在何石梁的家中,珍藏着一本由他参与编辑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衢县故事、歌谣、谚语卷》(简称《衢县民间文学三集成》)。
1987年,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及各乡镇文化员走村入户,收集整理散落于衢县乡村的民间文学。作为《衢县民间文学三集成》两名责任编辑之一,何石梁对收集的100多万字的民间文学整理修改提炼,最后收录了民间故事390篇、歌谣166首、民间谚语近千条,于1989年出版。
“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各自的校本教材,《衢县民间文学三集成》里有地方传说、歌谣、历史传说等,非常贴近百姓的生活,也是孩子认识家乡的一本好书,完全可以再版,成为衢江学生的乡土教材。”何石梁说,这是他目前最大的愿望。
白头花眼罢耕田,转与风骚深结缘
谁能想到,能文会诗、参与编撰了多部史志的老人只上过小学。
上世纪50年代,14岁的何石梁小学毕业,喜欢读书的他,因家里成分不好,再没有进过学堂。
何石梁的老家位于现衢江区岭洋乡鱼山村,父亲何建章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解放前曾先后在浙江省立第八中学(现衢州一中)、浙江法政专门学校、国立英士大学等当过老师,为民国时期衢州名儒。
何石梁自小受书香熏陶,即使在田间地头务农的日子,也没有放弃过学习。“自学自悟”、“边干边学”,何老这样解释自己的成长之路。
精神上的富足,却并没有带来物质上的丰裕。因为一直是农民身份,如今72岁的何石梁,每月固定的收入只是60元养老金。
何石梁说,所幸子女孝顺,另外老家乌溪江还有一亩三分地,偶尔会有一些收成,日子倒可以过去。但爱读书的他,却不敢买书,喜欢诗歌创作,却不敢投稿,“因为现在出版的很多诗集,都需要作者自己认购。” (据衢州晚报 记者 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