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30日讯
“今年前6月,轻纺城市场安装的1.4万台POS机,刷卡量已超去年全年。”此前,周如生婉拒了外埠媒体关于“轻纺城交易额超过义乌”话题的采访要求,这位轻纺城建管委主任认为,这些并非事情的关键。
“比规模扩张更重要的,是构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过去两年,浙江大学、东华大学、省委党校、省软科学研究所等院所一批专家学者频繁来到轻纺城,探索轻纺城繁荣发展的秘诀和模式。
较之当年“义乌模式”的提出,周如生认为“轻纺城模式”的提出更基于当下的发展环境。“我在考察中发现,苏皖粤鲁等地的纺织重镇面料市场普遍呈现萎缩。”这与五年前各地纷纷投资兴建“轻纺城”的景象截然相反。
如何避免盛极而衰的周期命运?升级传统的利润、贸易和供应链模式,打造全球化时代的“轻纺城模式”?一系列的实验正在“亚洲第一布市”展开。
拉长利润链:
一个布老板的“新王国”
2011年9月,一个占地10万平方米的纺织基地在柯北落成。
何锡辉是这个“王国”的主人,1998年怀揣4万元在东升路上起家的这位四川人,是轻纺城里的“梦想家”之一:从摊位式布行到搬进商务楼再到建设自己的总部基地,他频繁地寻找着新的利润“蓝海”。
“卖布仍是很赚钱的生意。”何锡辉并不讳言,2010年,“凤凰庄”下属14家布行交易额突破10个亿,年均增长60%以上,这一增速已经持续了4年。
面料贸易的良性运作不能让何锡辉满足,因为何锡辉提前看到了“危”与“机”。2008年金融危机最剧烈之时,他在凤凰庄位于轻纺城万国中心的商务办公楼里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
“它的功能主要分三部分,一是人才培训功能,二是质量控制体系,三是产品创新系统。”2011年9月中旬,何锡辉领着记者参观他投资2亿元打造的纺织基地。10幢大楼,集面料加工、贸易、仓储、物流、研发、质监、设计、培训等于一体,分布着培训中心、研发中心、创意中心等机构,甚至还专门划出一层作为未来客户培育中心。
何的设想包括:投资300万元建设面料检测中心,企业销售的所有面料实现售前检测;筹建凤凰庄“商学院”培养“两年制”面料研发人才;引进一批国外艺术家,用他们的创意把凤凰庄的面料销往全球各地。
“年销售达到50亿,并实现上市。”何锡辉说,他的最终梦想是拥有自己的服装连锁超市。
“这正是轻纺城的新方向。”陪同采访的轻纺城建管委副主任孙成荣介绍,主动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加快实现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依赖资本、资源”向“依靠科技、创意”的根本性转变,是轻纺城转型的主线。
政府铺设的一系列轨道,吸引了曾任教于台湾岭东大学的夏国芳来到轻纺城,注册成立绍兴宝悦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今年9月,“宝悦”在轻纺城创意基地揭开盖头时,它已经有了超过60家的创意伙伴。
目前,包括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及武学凯、吴海燕、张伶俐等10多位国内外著名设计师的团队,已经来到轻纺城,他们试图帮助布老板改变赚钱模式,并从中创造出一个新的产业。
“进攻‘微笑曲线’的两端,这是改变轻纺城赢利模式必不可少的武器。”周如生认为,绍兴县正在日益出现后端的高级技术服务业。而其中的精妙之处在于,以政府和企业的合力打造一个个新的平台的方式,让所有的制造业企业共同分享成果。
2010年,轻纺城全年受理花样登记3794件,同比增长58%。随着包括产权保护、技术创新、时尚创造、品牌创建等各个产业链条的缝合,新的利润渠道正在打开。
缝合贸易链:
一个专业市场的新实验
一份由6085份问卷得出的调查报告认为,轻纺城在交易模式创新上为中国专业市场提供了范例。省委党校、省软科学研究所联合完成的课题报告首次就轻纺城贸易模式作出概括,得出了“商铺+商务楼+商务配套”的三要素结论。
项目组长陆立军认为,“三要素”恰好勾连了轻纺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传统专业市场升级的可行路径。
数据显示,2005年至今的“二次创业”,轻纺城市场规模由110万平方米扩展至326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市场面积275万平方米,传统交易区市场营业房增加到20785间,“南北中西东”五大市场区域格局形成。
何锡辉认为,轻纺城传统交易区的价值在于“集聚大量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事实上,“新老结合”仍是当下轻纺城“大户”的主流贸易模式。
数据也印证传统交易区仍有顽强生命力,2010年市场群注册经营户达到19629家,较5年前增长1.5倍。
但增长更为迅猛的是商务楼需求,过去5年,轻纺城公司化经营户由860家猛增至4492家。
目前,129幢面积逾200万平方的商务大楼正在柯北兴建,这些集贸易、研发、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2.0版轻纺城”,改变了轻纺城传统的交易方式、业态,实现了产业链的整合和交易时空提升。
“趋势已经十分明朗。”周如生提出,通过升级实现交易场所的细分、多元化,同时顺应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大力开拓虚拟交易市场,优化轻纺城的整个贸易链,以最终实现“终端产品网络化,高端产品商场化,中间产品集聚化”目标。
在此过程中,商务配套的决胜作用将日益凸显。“包括信息、物流、展会、管理等配套服务,是轻纺城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过去五年,轻纺城新增仓储、物流、会展、研发等配套市场面积51万平方米。其中,市场联托运线路由87条增至104条,155家联托运企业年货运量200万吨以上。
2011年7月23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绍兴实验室正式成立,这个质量检测服务平台正式运营后,可完成包括国家强制性标准GB18401全套测试在内的多项检测项目。
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也正是绍兴县投入巨资打造“网上轻纺城”的动力之一。目前,轻纺城网上注册用户已增加到11337家,是5年前的3倍之多。
同时,通过对12大类产品市场的划行归市,轻纺城主动告别信息不对称的经营模式。同时,结合营业房使用权的转让、转租、续租,在各分市场内部进行二次“划行归市”,加快形成品种更丰富、门类更齐全的纺织配套市场体系。
做全供应链:
一个面料展会的新使命
7月22日,2011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在柯桥召开。绍兴县政府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的此次联手,探讨的正是轻纺城意欲破解的一个课题——如何解决全球化时代的供应链问题。
在应邀作主旨发言时,周如生自信地断言:“供应链解决的是生产、制造、信息、物流等一揽子课题,而专业市场显然是此链条之关键。”
轻纺城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摆脱本土制造和品牌的低端化“陷阱”,通过集聚更多国际化优质产品,实现“一统江湖”?
过去五年间,孙成荣他们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位分管会展经济的轻纺城建管委副主任,在纺博会升格为“国展”后,就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展”。
有迹象显示,纺博会正日益成为全球纺织创意展示会。今年春博会,共有包括意大利、韩国等地的37家境外企业订购展位,境外采购商近4000人。
“我们来此展出最新产品,同时借中国轻纺城行销世界。”来自墨西哥的EMIL先生说。
这正是孙成荣他们的自信所在。轻纺城正在把市场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作为供应链上的一个价值导向,让这种“有效需求”的价值导向成为企业掌控运作供应链条的“有效参考”,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市场供应链价值。
根据绍兴县对轻纺城的最新定位——全国专业市场中的“龙头”及国际性纺织制造中心、国际性纺织贸易中心和国际性纺织创意中心,轻纺城采取“合纵联横”战略,与江苏南通、山东潍坊、广东佛山等地共同签署纺织品市场版权保护与合作协议,为“供应链”扫清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障碍。
柯桥深圳面料服装企业对接会、亚洲时尚设计师——面料企业对接沙龙、韩国推介会……轻纺城的对外通道渐次打开。目前,全球共有220多家企业在轻纺城设立常驻机构,外商常驻轻纺城有近5000人,外贸成交额平均每月逾1.6亿美元。
通过实施“布满全球”战略,轻纺城探索建立“柯桥总部+境外窗口市场”国际连锁模式。目前,他们与全球中小企业联盟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先后成立了中国轻纺城境外迪拜、纽约办事处,启动俄罗斯格林伍德项目暨中国轻纺城莫斯科分市场建设,“浓缩版”轻纺城加快全球布局。
种种举措,使一个以柯桥为中心、辐射全球主要纺织品集散地的国际性纺织商圈正在形成。目前,轻纺城有100余家公司直接在国外设立了营销和展示网点,400多家企业联合成立的中国轻纺城国际面料采购中心,已经在时尚之都意大利米兰等地开设分中心。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认为,要在全球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关键要把国际国内的创新力量联合起来,“对内打造信息中心、开发中心和流通中心‘大本营’,对外实施全球市场外拓,轻纺城显然正朝着这个方向行进。”
据绍兴日报 首席记者 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