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9月13日讯 万米深海,宁静而神秘……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海洋深处。
本周,由浙江省科协、钱江晚报和浙江在线联合举办的“科学会客厅”19讲在省科技馆举行。来自美国的深海科学家艾迪·韦德博士,和刚刚凯旋的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现场科学家王春生,带领听众步入数千米深的海洋底部,揭开深蓝之下的奥妙与美丽。
一开场,全球著名的生物学家、深海科学家韦德博士,讲述了她第一次潜入深海的经历——
第一次潜水270米,眼前烟花绽放
80%~90%的海洋动物,都会发光
我第一次潜水,下潜到了270米的深度。当我把潜水灯关掉之后,简直无法形容我的惊喜:我的眼前,仿佛绽放烟花!那些灿烂的“烟花”都来自于海底动物发出的光芒。在深海中,80%~90%的动物都会发光。
小鱼们靠发光,获得生存——找到食物、吸引伴侣和进行防卫。
在海底深处,因为阳光的折射关系,很多生物体发出蓝光,却看不到红光。但有种鱼有三种不同的发光体,能够发出蓝光和两种红光,而且能够看到红光。这条特别的鱼,它的本领就是自己可以看到别的鱼,而别的鱼却看不到它。
食人鱼的下颚上有发光的胡须,会吸引小鱼前来。它的牙齿非常长,如果它闭上嘴巴,牙齿可能就会扎入头部;还有独角鱼,感谢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很多人因此认识了它。独角鱼也有发光的胡须,对其他鱼非常有吸引力。好玩的是,雄性独角鱼又小又不会发光,它存活的办法,就是找到一条庞大的雌鱼,将自己的身体吸附上去,化身精囊。
其实,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可追潮到1934年。1934年12月,著名的生物学家威廉姆·彼操作球形潜水器下潜到914米深度,那是人类第一次在深海对生物进行观察。
1960年,美国利用已经退役的深海潜水器“的里雅斯德”号将两名潜水员送入马里亚纳海沟的底谷——距离海面36200英尺(约合11034米),那是世界海洋的最深处。这次潜水中,潜水员报告,看到一条有眼睛的大鱼。这意味着,那里有光,有夜光动物。但更多的细节,我们尚不可知。
中国潜水器“蛟龙号”,今后将挑战7000米的深度。
然而随着人类向海洋纵深进发的深入,我们有意无意之间,也在破坏海洋。比如:我们在海里捕捞成千上万吨的鱼类;人类还在破坏鱼类的栖息地,曾经美丽的珊瑚地,现在变成了海底荒漠。我希望,我们的探索发现之旅,要承担更多的保护责任。
“蛟龙号”现场科学家王春生揭秘“蛟龙号”,一下子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
中国蛟龙,突破5000米深海
海底生物,不依赖“光合作用”
“蛟龙号”这次下潜到5000米以下的深海,在海底,我们拍摄到了鼠尾鱼、海百合、伞花海螺、水螅以及海尾蛇。
在深海,我们科学家们发现了不需要依靠太阳生存的生物。也就是说,这种生态系统依靠化合作用而不是光合作用,这使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海洋生物组成了一片美丽的深海“玫瑰花园”。有着如雪片般密集的微生物,白色的贝、蟹,紫色的鱼、虾,最奇妙的是那里有大片大片红白相间的如同盛开的玫瑰一般绚烂的发光的“花朵”。
更惊奇的是在这个小系统里,细菌是最基本的生物,能够从海底火山热液里面的硫化物中获取能量,同时热液出口处还生活着许多种其他生物,它们互相依存,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
不过,这样的美丽,总是短暂的。由于热液出口不稳定,有时会大规模的喷发,会导致热液出口附近几乎所有的生物的死亡。但很快,新的生物群落就再生了,“玫瑰花园”又重现了。
再说说我们赖以深潜的“蛟龙号”。2009年,经过8年研发的“蛟龙号”样机就已经生产出来。2009年8月开始, “蛟龙号”在我国南海进行了20次的下潜,试验非常顺利,下潜的最大深度达到了1109米。
2010年5月,“蛟龙号”又出发,最大下潜深度到达了3759米。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之后,第五个突破3500米深度海洋的国家。
之后,我们对“蛟龙号”潜水器进行了六大改造,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增加了17个灯,对摄像系统也进行了高清化的改造,增加了三套高清摄像机;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海底世界看得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