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名邑,辛卯金秋,一位远行的游子再次回到了他的故乡——淳安。
千岛湖畔秀水街西侧,一座精致的院落,这是新落成的千岛湖艺术馆。开馆当日,邵华泽书法摄影作品展也在此隆重开幕。
“我热爱故乡,怀念故乡,这是我第一次在自己的家乡展示我的艺术作品。”开幕式上,邵老用不改的乡音,传递出一个年近耄耋的老人浓浓的乡情。
最忆青溪吾故里
走进千岛湖艺术馆二楼展览大厅,“千岛湖水秀天下”七个圆融浑厚的大字赫然入目。以此为展览的开篇,是邵老的精心安排。
“我为什么把自己的书室取名为‘青溪书屋’,特别是这个展览一进门的七个大字,这里面确实包含了我对家乡的一种深情,一种热爱。”
1950年冬,年仅十七岁的他,踏着岚烟,怀揣理想,离开家乡,投笔从戎。这一走,就是几十年。然而,作为一名游子,无论走到哪里,他始终没有忘记这片故土亲情。
“在十七岁以前,我一直在这里读书生活,是家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是家乡优良的民风熏陶了我,是父母乡亲和学校的师长对我的教育,使我获得了知识,初步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像不怕吃苦,对人要诚实,做事要有毅力,后来都成为我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基本的要素,这些都是在那个时候初步形成的,所以我对家乡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从2000年开始,邵老每年都要向他的母校——淳安中学捐赠一批他的藏书,至今已经整整十一年了,从没有间断。前不久,他又把一套《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赠给了母校。邵老说,对母校他同样有着很深的情结,其中,也和他的童年生活有关。
“我的童年生活很苦,想要念书特别是上中学是很难很难的。像我的亲哥哥,就一字不识,我到国外去,人家问起我的家庭情况,听后都难以置信,你一个人民日报的总编辑、社长,自己的亲哥哥居然一字不识?因为当时哥哥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得一点收入,维持家庭生活,供我念书,他自己只有作出牺牲。所以,我总是希望我们家乡的经济能够不断富裕,教育能够不断发展,我们的学校越办越好。”
邵老说,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也和家乡的命运息息相连,这种家乡的情结,作为一个远方的游子,是难以磨灭的。
正是这种难以割舍的家乡情结,使得这位远行的游子,在离开家乡整整六十年后,带着一世的风霜和赤子之心,将自己精心创作和同一些工艺美术大师、画家合作的共300余件艺术珍品捐赠给了家乡。
“这也是我对家乡父老乡亲的一种深情的表达,也是对我们淳安县文化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
纵横艺海勤为径
对书法艺术的孜孜追求,早已是邵老生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邵老此次展出的30幅书法作品中,有一副对联是他在1993年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时候,有感而发的:“多读书有益,少应酬无妨。”
邵老长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工作千头万绪,极其繁忙,甚至连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是在加班中度过。繁忙的工作使他难得浮生半日闲,这些极少的业余时间,都被邵老用来潜心于书法的创作与研究,为此,他常常推掉除外事活动之外的各种应酬。“当时,我的应酬是减到了不能再减的程度,那么挤出时间来,主要就是练习书法。”
学书锲而不舍,为艺一以贯之。邵老在从政之余,把玩书道,以业余的心态,创造了专业的成就。
“我觉得取得的这点成绩,不能说是有多大的天分,也没有其他的捷径,这次展出的作品,就写出了我的心得:心存敬畏,尊重传统;以勤为径,求索不止;博采众长,自成面目。”
邵老5岁识字,6岁习帖,家学渊远,又有中年时刻苦,勤学敏思,游学于天下名家,后更是兴趣勃发,以专业精神研究书艺,终于自成一家。启功先生曾谓“真草随心笔自如,天作纸,云物卷而舒”。
摄影是邵老的两大爱好之一。早在人民日报社工作期间,他就力倡重视新闻摄影,甚至为此率先垂范。
“对于摄影,我完全是半路出家,我在解放军报21年,没有拿过照相机,都是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到人民日报担任总编辑之后,发现对新闻摄影方面,一个是一些同志重视不够,一个是新闻摄影作品质量高的不多,所以1990年在银川开的首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我发表了‘两个提高,一个关键’的讲话。”
邵老说,要提高新闻摄影作品在报纸宣传中作用的认识,提高新闻摄影作品的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领导,特别是总编辑。所以,在跟全国党报总编辑说了这个观点之后,自己作为人民日报的总编辑,除了要在抓新闻摄影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之外,也要学一点摄影知识,只有这样才更有发言权。
于是,人们发现,在年近六十的邵老手中,除了笔,又多了一样物件——照相机。
“那时候因为工作的需要,我每年都有出国机会,每次出国,都拿着照相机和胶卷,从早到晚,作为一个记者,照相机是不离身的。”
除了相机不离身,邵老还甘当起了“小学生”,为了学好摄影,他虚心向专家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一起出国或出差的同志学习,向报社的摄影记者学习。而随着摄影技艺的不断提高,邵老对摄影的兴趣也逐渐浓厚起来。
在摄影创作中,邵老用大“视野”、高“角度”、宽“镜头”聚焦人间万象,用专业的快门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把一个个真善美的画面定格永恒。他用作品告诉人们,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妇女是真美的本源,世界精彩无限,人类向往安详,和平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从摄影当中,我获得了知识,获得了朋友,获得了快乐,书法和摄影都成了我生活当中的一部分。”
“源头活水”在基层
从山村髻童到共和国将军、到新闻界领军人物,邵老创造了他的不凡人生。特别是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新闻工作,使邵老在新闻界有着很高的权威。如今,邵老尽管已从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岗位退下,但邵老还关心着新闻工作,仍担任着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主编了50多万字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一书,为培养新一代新闻人才和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继续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当前整个社会风气比较浮躁,获得信息的手段又比较多样、快捷,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专业新闻工作者,如何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遵循新闻工作的规律,这对于发挥新闻舆论正确的引导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我认为,对新闻工作来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九个字提得非常好。”
邵老说,最近报纸、电台、电视台在“走转改”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感人的作品和节目,这就是活动开展后的丰硕成果,对今后进一步做好新闻工作意义十分深远,这对于提高我们舆论的影响力,对于培养年轻一代的新闻记者,对于密切新闻工作者与广大群众、广大受众的关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邵老用充满殷切的话语说,青年新闻工作者是新闻工作的主力,而且中国新闻工作的未来的责任和希望寄托和落在青年新闻工作者身上,希望我们的青年新闻工作者积极响应中央的这个号召,用实际行动,来继承和弘扬我们党长期形成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到一线去,到基层去,到实践中去。“一方面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实际请情况,另一方面进行深入的采访,这样得出的成果,它一定是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这既是对新闻工作做贡献,同时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最后,邵老还语重心长地说,凡是优秀的新闻作品,都是在实践中,在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也只有这样的新闻作品,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我相信,我们青年新闻工作者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