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舟山10月13日讯 青砖白墙、绿树红花。和许多农村社区一样,舟山市普陀区勾山街道南岙社区有着乡村独有的宁静。
不过,细看之下,有一个特别之处:千余户农家,几乎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挂着一块扇形的木质牌匾。上面印刻着的字样,有农艺师、木业师、建筑师、曲艺师、舞蹈师、书画师……
在普陀区,小小乡村,藏龙卧虎,人才辈出。到目前为止,普陀区已评选出各类“乡土人才”10487名,计划通过3年努力,使80%以上的渔农村群众都能拥有“乡土人才”职称。
70岁大妈,评上园艺师
梁雪琴的家门口,挂着一块“特级乡村园艺师”的牌匾。
一走进院子,油画一般的色彩耀得人有些恍惚。绿油油的是铁树,红艳艳的那是三角梅,缀满了鹅黄小花的是桂花树。
梁雪琴为记者一一介绍。“我一共种了30多种花草树木哩。”梁雪琴70岁了,以前,她可没想过能成为什么“园艺师”,只是在家干干农活、做做家务。几年前,闲了下来,她才开始侍弄花草。时间一久,自家院子都放不下了,只好到处送人。
本来是闲来的消遣,不想居然因此被评上“特级园艺师”。“有个‘师’字,也算一个人物了吧,我肯定要加倍努力干了!”说着,梁大妈的脸都红了。
她老伴陆大叔告诉记者,梁大妈可宝贝门口那块牌匾了。“每天看,一看到落灰,就要擦干净。”
上半年,老两口去厦门旅游。“我看到那里的街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比我养的好多了。”梁大妈说,她打算明年开春了再多买点种子,多种点花,“好好干,才对得起‘特级乡村园艺师’的称号嘛。”
一块牌匾,一方天地
75岁的张孝定有一门祖传的手艺——做青饼。他做的青饼,吃过的人都说好。张孝定靠着这门手艺做买卖,但生意却好不起来。
去年,张孝定听说区里有个“乡土人才”的职称评比,他报了名。没想到,拿回了“高级乡村糕点师”的称号。一回来,他就把牌匾挂到了家门口。
多了块牌匾,生意扶摇直上。“今年清明,很多人开车专门到我家来买青饼。”张孝定扳着手指,“今年3月初开始,40多天,我做青饼光面粉就用掉了5000公斤。扣掉成本,还赚了十来万。”
张孝定的信心又回来了,“现在每天都在想,怎样才能做出更好吃的青饼。”
和父亲张孝定一样,儿子张瑞方也靠着这么一块小小的牌匾,摸索出了一天新天地。
张瑞方今年39岁,20岁不到就在村里做电力线路维修工。“在农村干了这么多年,什么都习惯了。哪里电路坏了,我就去修。修好了,大家也觉得这是你应该做的。”张瑞方说,工作久了,总觉得自己得不到认可。
令他没想到的是,不久前,他居然也评上了“乡土人才”的职称。属于他的牌匾上刻着七个字——“高级乡村工程师”。一问,原来是乡亲们把他推荐上去的。
多了自信,多了责任
每天晚上,只要不刮风下雨,在勾山街道浦西社区的广场上,总能看到一群身着舞衣的女人,她们在一对大音响面前,随着欢快的歌曲,有节奏地跳着。
袁依芳、邬雪红是其中的两位,45岁,来广场上跳舞已有半年多时间了。“我们认识很多年了,以前一直是‘麻友’,现在成了‘舞友’。”两人告诉记者,她们住的社区原是舟渔公司的职工公寓,男主人长期出海在外,加上孩子长大后外出工作、读书,家里只剩女主人一人。
“没事做就天天窝在家里打麻将。”袁依芳说,直到有一天,齐香球大姐找到了她们,让她们一起去广场跟着跳舞。
齐香球今年59岁,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很多,她拿到这个“特级乡村舞蹈师”的称号已经有两年了。如今,每天晚上跟着齐香球跳舞的至少有100多人,同时,她帮助街道社区成立了健身舞蹈联谊会,已有会员1000多人。
“职称让我自信,也让我多了一份责任,大家跟着我一起跳舞,改变了以前不好的习惯,也找回了自信,挺好的。”齐香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