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0月12日电(记者方列、周竟)自10月8日起,杭州市部分路段实行错峰出行,周一至周五的早晚高峰时段,按照机动车号牌最后一位阿拉伯数字进行轮换限行,每天限制两个数字。这意味着在已有近80万辆机动车的杭州主城区,每天有1/5超过15万辆机动车受到限行。
杭州是继北京之后第二个实行机动车限行的城市,有专家预测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城市加入到限行行列。那么限行效果到底如何?能否成为解决城市拥堵的“良药”呢?
记者现场感受:限行后的杭州交通喜忧参半
10月8日起,工作日的7时至8时30分、下午5时至6时30分的早晚高峰时段均为杭州机动车的限行时间。自限行之日起连续三天,记者走上街头,乘坐公交车、出租车,感受“错峰限行”的效果。
“第一次觉得坐公交上班是件幸福的事儿,以前从家到单位要花掉40分钟,今天才20分钟,基本没堵,限行很‘给力’。”10月8日早8点记者搭上公交k25路,一位上班族很兴奋地对记者说。
出租车司机李长泉也对限行效果感到满意:“以往早高峰基本要堵上一个小时,只能做一单生意,这两天路畅通很多,甚至连高架都没堵,能做成三四个生意,多赚不少。”
大部分有车一族也对错峰出行政策表示理解和支持。“今天不能开车,我6点就起床赶公交,虽然有些不便,但每周痛苦一天换来四天的畅通是值得的。”市民韩磊说。另据交警部门统计,限行首日违规开车被劝停和劝返的共有1415人次,不到受限车辆的1%,总体较好。
不过也有市民抱怨,道路虽然畅通了不少,但是乘车却变得更不容易了,在热门公交线路有时得等上两三趟车才能挤上,而且人贴人地站一路也很痛苦。“我以前每天骑公共自行车上班的,现在车子被一抢而空,要等些时候才能租到一辆。”刚大学毕业的梁健则抱怨公共自行车不够用。
记者观察到,有些路段依旧很堵。10月10日早高峰,记者在庆春路与中河路交叉口看到,这里东西方向的道路车子挪动缓慢。在这里指挥交通的赵警官也表示无奈,“这条路是‘老油条’了。这里聚集着大医院和大超市,想要有大的改善很难。”
杭州市公安交警部门总结前三天限行情况认为限行效果初显,机动车辆平均车速均超过30公里/小时,比限行前提速13%,公交车车速相应提高了12%左右。
全城为错峰出行做准备
杭州市近年来深受拥堵之困,尤其是早晚高峰出行难,市民抱怨连连。根据中科院《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杭州市民平均每天在上班路上(从家到单位单程)花费时间为34分钟,在全国50个城市中位于第八。同时杭州机动车辆增长迅速,连续23个月的月增量突破万辆大关,目前主城区机动车保有量已近80万辆,道路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推动错峰出行政策的相关部门表示,错峰出行是迫不得已,一定会给部分市民出行带来不便,但为了城市整体的交通运行状况,只能大家相互体谅。
限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道路拥堵问题,但如何解决由限行带来的部分市民上下班难又成为不小的挑战。为了应对增多的客流,杭州市公交集团从10月8日起增加500余辆公交车,同时开通了5条换乘专线,并在42个卡口点周边停车场(点)安装公交导乘牌。
鉴于许多私家车主可能会选择公共自行车上下班,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也积极应对。该公司副总经理陶雪军表示,限行之日起共新投放了6000辆储备车,在卡口点还设立人工服务,对租车进行引导。此外,对于住在郊区不方便通过公交或者公共自行车上下班、仍需开车至卡口的市民,有关部门在“错峰限行”的外围区域安排了数百个车位,被限行的车子可以免费在这里泊车。
此外,为配合限行,杭州市本级以及部分城区的机关事业单位自10月8日起还实行错时上下班,将上下班时间都推迟半小时。另对于私家车主无法在限行时段内接送孩子上下学问题,杭州市教育局表示,除了进一步开通试点的学生接送车外,下一步还要试点开通学生公交专线。
专家:限行并非长久之计 治堵需靠公共交通“给力”
机动车数量激增、道路拥堵严重已成为国内大城市的通病,各城市想方设法缓解矛盾。北京自2008年10月起推行错峰出行,该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拥堵问题,今年年初北京又出台了汽车限购令。
杭州不少市民担心,以目前机动车月增一万辆以上的速度,错峰出行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淡化,未来杭州也可能步北京后尘,在限行之后还可能会出台限购或者更严厉的限行政策。
城市交通专家徐康明表示,市民的担心不无道理,限行政策在起初肯定效果立竿见影,但是若不控制机动车数量,限行效果将最终被庞大的新增车量所吞没。在目前城市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对机动车的使用和拥有进行管制也属合理要求。
“但是治堵从长远来说,必须要建立覆盖最广人群、服务优良的快速公共交通体系。”徐康明说,在目前城市拓展速度以及老百姓对出行的需求面前,公共交通的发展是落后的,导致很多人选择了私人交通,最终道路不堪重负。
徐康明说,借鉴日本、中国香港等地建设城市交通的经验,发展优质的公共交通成为缓解道路压力的关键因素;在国内也有城市如常州,通过开发高效的公共交通成功解决了拥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