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麻根红老人坐在自家屋前。他说路修好了,他们就能多下山走走了。
浙江在线10月14日讯
一条盘山路蜿蜒曲折,通往丛林深处。这是一条机耕路,宽7米,坎坷不平,路的一边是山体,另一边是深渊,无遮无拦,有几处塌方。村支部书记王国营就站在路的尽头,一块巨石上,登高远眺,恭候多时。
这里是兰溪市马涧镇樟山村的村口。周围是连绵群山。远处、近处,漫山遍野柿子树上的果子,火热一片。
樟山行政村地处兰溪市马涧镇西北角,离镇中心有30多公里,十分偏僻。村子位于深山老林之中,全村300多山民,最高处海拔770多米,即便是海拔最低的自然村外义村,也有330米。
山民喜收大学生军训服
11日,兰溪籍大学生“村官”项宪平告诉我,他和其他一些人要运送一批军训服上山,送给樟山村村民。“他们对这些大学生军训时穿过的衣服很感兴趣,往年还托人花钱去买。”项宪平说,樟山村的村民都在山沟沟里,大多依靠种地维持生计,村民对衣服的要求是:质量好,耐用。他们发现,学生穿过的军训服很好用。
12日上午,我与第一拨爱心人士从金华出发探路,一个多小时后抵达兰溪马涧镇。上山,山路崎岖,全是机耕路或是山间小路。这是一个贫困村,不通公路。走了五六分钟,看见几间泥土房,鸡犬相闻。“这里是外义,有十几户人家,海拔770米的自然村还得再赶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下午2时,第二拨爱心人士上山,运来100多套军训服。
这条没有修到村里的机耕路,一个半拉子工程。本想做成水泥路,资金不到位,工程停在这里。王国营说,资金缺口100多万元,村民自筹的30万元根本不够。包工头给他三天时间,路还做不做?不做的话,挖机就要拉下山去了。对此,王国营一筹莫展。
其实,村民们不是没有想过下山脱贫。对靠山吃山的当地人来说,有人不愿离开。“离开了山和地,吃什么?”“住进商品房,水电费都付不起。”
山民的生活什么样子?
当地人说,方圆十里的山区范围,尽是樟山村的地盘,零零碎碎分布着村里120多户人家,共有13个自然村。许多人家一年当中多半时间,家里没人。有一个点,只有三户人家,相互距离大概一公里,竟是三个自然村。
这里人迹罕至,据说人还没野猪多。山民们最头疼的,就是野猪出没,糟蹋庄稼。缺乏与外界连接的纽带,偏远的樟山村与外面的世界几乎没有什么交集。这里几乎找不到一张报纸,没有有线电视,没有自来水,喝的是“农夫山泉”。村里邮路不通,报纸送不上山,得去别的村子拿。最要命的是子女的录取通知书问题,王国营的孩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迟到了一个多月,还是他自己去邮局取的。
王国营的家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我家的房子在村里算是好的,造得最晚,1990年盖起来的。”
晌午时分,王国营打开电视,频道不少,有40多个台,都是卫星电视,收不到金华台。
窗台上,摆放着一排手机。没有电话,手机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通信工具。“屋子里没信号,窗台上才有。”在室内,窗台是唯一的定点“信号区”。每一次接电话,王国营都得趴在窗口,朝着手机“喂”上一阵。山里的信号时有时无,他特意办了个“来电助手”,就怕别人找不到他。
午饭很丰盛,主人家杀了土鸡款待客人。“都是自家的土货,不破费的。”王国营说,有人来,他就开心。山高路远,一年到头,没什么客人来。春节最热闹,外出打工的乡亲都回来了,过了元宵,山村继续沉寂。
80后陈介堂是建德人,在金华打过工,他老婆是当地人。自从来到樟山村,他已经快一年没上过QQ了,这里完全没有网络。“朋友们都问我:‘你失踪了?’”时间一长,他感觉自己out了很多,似乎跟朋友已经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打电话发短信,没话好说。
陈介堂以前很喜欢李宁、耐克的衣服,现在他已不讲究。“过得去就好。在山里也不错,清静,养人。”晚上八九点钟,他就上床睡了,过起了老年人的生活。“以前在城里,晚上不折腾到十一二点不会睡觉。”
在村里,陈介堂难得碰到同龄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王国营戏称,樟山村就是一支“6038”部队。什么意思?60岁以上的老人,3~8岁儿童。49岁的王国营说,他已算年轻。
在一间40多年的老房子里,70岁的麻根红老人正与另两个老人打牌,激战正酣。见有客人来,散伙,泡茶。老人的子女都在杭州,这阵子老伴也在杭州带7岁的孙子。
日子过得怎样?说起以前的苦日子,麻根红满嘴顺口溜:“吃的是玉米糊,走的是山坡路,苦叶菜吃到老,柴禾当棉袄……”现在不一样了,“山里人么,自给自足,种点菜,养点鸡鸭,够吃了。国家有60元的补贴,钱不够的话,子女也会贴”。
这是一个悠闲的“世外桃源”,想吃水果了,主人家去堂前屋后摘一些橘子、柿子。有的村民在屋子周围养了一些土蜂,待春暖花开刮些蜂蜜吃。王国营家的灶头蹲着一只猫,据说它一天能抓四只老鼠,分给它的四个“孩子”,从不偏袒;屋顶上漆黑一片,说是冬天烤火的缘故,山里冷,零下5摄氏度是常有的事,冷到骨头里。
150多亩柿子大部分烂在了树上
金秋时分,樟山村硕果累累。对于这些城里人来说,真当稀奇,漫山遍野的柿子树,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柿子树下,随处可见摔爆、踩烂的柿子。
陈介堂提着两根长长的竹竿,带我们去摘柿子。柿子树很高,摘柿子得用竹竿捅。叉中一根枝条,用力一拧,“咔嚓”,柿子就会被摘下来。
当地人说,这里每家每户都有两三千公斤的柿子,交通不便,运不出去,全烂在了树上。麻根红家门口,堆着一坨尚未去壳的板栗,尖刺遍地,刺猬一般,一条狗路过,不小心踩中,疼得龇牙咧嘴。麻根红说,村里有200亩板栗,还有1500亩毛竹。春去冬来,村民们眼睁睁地看着身边这些资源没处换钱。
多少年来,这里的山民都是靠肩挑,穿行于沿途陡峭的羊肠小道,将自家的绿色蔬菜、水果运出去,一路上,大量果蔬烂掉。能有一条通到家门口的盘山公路,成为了当下村民们最大的夙愿。“村村通公路,在这里还没有实现。”村民坚信,路有了,什么都会有的。
如今,做路工程陷于停顿,计划做路7.5公里,路基工程预算要120多万元,现在工程已经完成七成。路能不能修通,还是一个未知数。
来源:金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