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10月14日电(记者 商意盈 沈锡权 张和平 黄深钢)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国“市场经济风向标”、“商业文明先行者”的温州人,在不久前集中爆发的民企债务危机中遭遇了折戟之痛。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原因之一就是“利滚利”模式的过度资产投机。
“办厂的老板被炒房的老婆瞧不起”,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温州流传着这样一个源于真人真事的说法。当地一位有一家1000多名员工的工厂企业主,一年辛苦下来利润不足百万,而他的妻子在上海投资了10套房产,8年间获利超过3000万。
“温州的服装企业中,绝大部分都在做多元化投资。有实力的自己开发房地产,小的企业就炒楼。”一位叫徐政杰的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说。
记者在温州采访时发现,部分温州商人过度投机心理日趋明显,一边是疯狂的“快钱游戏”,一边是不断加剧的“产业空心化”。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温州市百强企业”中,除两家房地产公司和6家建筑公司外,其他40多家制造业企业,无一不涉足了房地产开发,其中包括康奈、奥康、报喜鸟等知名制造业企业。
这样的资本“投资潮”由来已久, 2003年温州资本进军山西煤矿、2007年收购新疆油井,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温州资本开始涉足创投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领域,并于近一两年的时间中,在银根收紧的背景下投向民间借贷市场。
“前两年在房地产市场,最近则在资本市场,在‘造富神话’、的刺激下,温州越来越多以实业为本的民营企业家们显得躁动不安。今天温州的民间借贷,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
他说,温州商人投资房地产、高利贷等暴利行业,而且相互“跟风”,这种投资的方式,外部环境一旦发生变化,就可能造成灭顶之灾。
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报告,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占全市银行贷款的20%。据温州市有关部门对全市346家一般社会主体监测,上半年累计发生民间借贷485.5亿元,同比增长43%。
一位经济学者认为,利滚利的“快钱游戏”表面上看是“马太效应”,其实任何行业高收益背后都是高风险,此次民间借贷迫近“崩盘”就说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浙江东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前认为,温州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与温州商人将大量流动资金投入房地产行业不无关系。“大家都追求回报最大化,却忽略了投资风险。房产的投资回利需要一个过程,恰恰又碰上政府出台限购政策,房屋无法出手,导致实业资金链断裂,无奈只能转向高利贷。”
记者调查中了解到,实际上一些民间借贷月利息折合已超过5分。换言之,“5分利”等于资金的年回报率是60%,相当于一般制造业年利润率的6倍。专业人士称,如此离谱的超高利润率是不可思议的,“除非去贩毒”。
而在资产炒作的背后,是温州实体经济危机。浙江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有打火机“教父”之称的周大虎印证了周德文的观点,温州产业以低、小、散为主,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近年来生存环境越来越差,基本年利润约在3%至5%之间,却不得不承受原材料和劳动力大幅上涨的压力。
当地不少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同时担心,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赶着去“一夜暴富”,究竟谁还会安心做实业?没有实体经济支撑,谁来支撑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等基本的民生问题?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高峰和低谷,没有一个行业是永远阳光普照的。同时温州企业和商人的学识、能力、素质还是有待系统学习,提高自己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判断敏锐度和正确度。”周前说。
相关专家表示,实体经济因成本上涨与产能过剩而恶化,大量闲置资金流入资产领域吹大泡沫,如果不及时抑制,那么最终出现金融风险。企业必须用脚踏实地的方式解决融资困境、实现技术创新,踱过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温州的出路是转型,就如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压力一样,而不是继续依靠低成本的商品制造或资产投机生存。
中国最大的低压电器生产商之一——温州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实业永远是基础,发展实业,要立足自身、立足本地区,保持自己的优势,通过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努力从附加值低的产品制造、服务向产业链高端升级,实现产业的提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