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建始终坚持自己上下楼梯。徐彦/摄
这张照片摄于1995年。江建(右二)和好朋友江苗、江季、阮成合影。
江建父母留下的书信。
浙江在线10月18日讯
10月17日下午,杭州江南专修学院的大会议厅里挤满了同学。这里,他们迎来了计算机应用学院的大三学生江建,这是为残运会上夺得首金的江建举行的庆功会。
这个男孩,从小在孤儿院长大。一个患小儿麻痹症被父母抛弃的孩子,靠自己的努力成为全国冠军,时间是怎么爬过一寸寸发肤,只有江建自己最清楚。
在庆功会的最后,江建吐露了一个埋在他心底20多年的愿望:“一直以来,我不愿意承认我是一名被遗弃的残疾儿童,我宁愿相信我是和我的父母走散了……我等着回家等了24年,我愿意用我的金牌作为交换,换回爸爸、妈妈的那一声:江建,我们回家吧!”
他的声音很轻,却很坚定,你能感觉到,这些话耗费了这个腼腆男孩很大的力气。
我们已经不敢抬头看他的眼睛,因为眼泪已经毫无声息地爬满我们的脸颊。没有人能抵挡一个孩子心底最渴望的梦想。
我的人生就像我手中的箭 只能由我自己来命中靶心
很难把眼前的男孩和射箭这种力量型运动联系起来。
江建穿一身红色的运动服,很瘦小,戴着黑框眼镜,笑起来露出一对虎牙,笑容很羞涩。
“因为身体的原因,我以前不太喜欢体育运动。”江建不好意思地笑笑。一岁多时,他不幸得了小儿麻痹症。
2010年5月,他入选浙江省射箭队。2011年6月,随浙江省代表团参加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提前举行的W2级复合弓50米决赛中,取得浙江省代表团首金,同时也是本届残运会的首金。
他的训练和参赛经历,充满了戏剧性。
最早,江建是被省残联推荐到体训大队训练游泳的。
“练了一段时间之后,我的教练说我根本没有运动天赋,把我退回了福利院。”
这时,在入选射箭队的好朋友阮成的推荐下,射箭队教练邵淑芬看中了他。
“他的条件很适合射箭,比如小臂很长,做动作就能很舒展,心理素质和耐力也比较好,尤其力量特别好。”邵淑芬告诉记者。
正式比赛用的是58磅的专用弓,如果没有经过训练,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都难以顺利拉开。“他能拉到6根。刚开始你看不出来,因为他很瘦,我觉得他的力量好像是天生的,是一种原始的力量,他很有练射箭的天赋。”邵淑芬说。
训练时间只有一年,高手如云,竞争激烈。在这么短的时间,如何才能达到其他人的高度,只有认真苦练。
训练非常艰苦,运动量很大,14个月的训练,因为在户外比赛,夏天晒得头晕,冬天冻到手发抖,都是家常便饭。
“夏天在训练场上,衣服被汗水浸湿、捂干、再浸湿,是常有的事情。常常在轮椅上一坐就是一天,裤子都磨破好几条,屁股更是疼痛难忍。”江建回忆。
“没有想过放弃,我知道,我的人生就像我手中的箭,只能由我自己来命中靶心!”
一岁时被遗弃在杭州城站 襁褓中的他身上有一封信
在表彰会上的演讲中,江建说:“祝愿所有的人全家幸福、生活美满、身体健康!”
然而,这三个来自他心底最衷心的祝福,都是他不曾拥有的。
时间倒回至1990年10月12日。
这一天,对很多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来说,也许只是杭州无数个秋天里的普通一天,呼吸着空气里的桂花香,享受着这个城市最美好的季节。
这一天,对江建来说,却是最不堪回忆的一天。这一天,他的命运发生了太大的变化——爸爸妈妈把他放在杭州城站附近,走了。
他才一岁半,无力改变,也记不得最后一眼里父母的模样。
有两位年轻女士发现了这个裹在襁褓里的婴儿,把他送到了杭州市儿童福利院。
“小时候,保育员阿姨曾经告诉我,说我送来时,穿的衣服比较好,干干净净的,像是城里人。”江建说,他还听说当时他身上有一块玉。
江建在福利院长大,长大后的他,曾去找过那块玉,但是早已遗失。“我记事起就没见过这块玉了,太可惜了。”江建很遗憾,因为福利院的很多小朋友,后来都找到了父母。他知道,有了父母留给孩子的信物,找到父母的几率就会大一些。
几年前,江建考大学,在整理档案时,他才知道父母留给他的不只是一块玉。
原来,当时襁褓中的他,身上还有一块四五十厘米宽的长白棉布,上面是毛笔写着一封信:
“我是南方陈家村人氏,因今年阴历十一月下旬孩子患小儿麻痹症一病,在当地医院治疗至今恢复较慢,共花一千多元,今天我做父母的实在走投无路,没钱治疗,眼看孩子终身留下病残,我们于心不忍,故将孩子委托国家或善慈的人抚养,将来使孩子能够生存下去,若能给孩子解除一点病苦,我们就是死也瞑目,来世再报恩德。”
布条边上,还有一张红纸,写着:“陈氏,出生于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六未时瑞生”。
江建的心一下子亮了起来:他,说不定也能寻回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