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0日讯
今天是“世界统计日”,舟山市统计局公布了舟山前三季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今年前三季度,舟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3元,同比增长13.7%,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9%。渔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4795元,同比增长1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
前三季度,舟山CPI同比上涨6.4%,食品、烟酒、衣着等被调查的八大类项目价格全面上涨。其中食品类涨幅最高,其次是居住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
究竟是CPI“跑”得快,还是自己的“钱袋子”涨得快?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很多市民表示自己的收入并没有比以前增加,而对物价的上涨却深有体会。市民张先生说:“前三季度舟山的CPI才同比上涨6.4%?不可能吧,我觉得涨幅应该更大。物价年年在涨,只有工资没涨,收入怎么可能‘跑赢’CPI啊? ”
为此,舟山晚报邀请舟山统计部门的相关人士,就市民关心的这些话题答疑解惑。
统计部门的编制方法是否科学
国家统计局舟山调查队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我国CPI的编制在方法、技术上都与国际接轨,它的调查内容是由国家统计局和浙江调查总队分级确定的,设置了食品、烟酒、衣着等八大类262个基本分类。舟山有各类价格调查网点127个,其中农贸市场4个,商场(店)、超市65个,服务网点58个。
统计部门按要求从社会上聘请专职或兼职采价员,采用定人、定时、定点的直接调查方式,对价格变动较频繁的鲜活商品每5天调查1次,对一般商品,每月调查2至3次,对服务项目及政府定价的商品,每月调查核实1次。调查采集的价格为实际成交价。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数据的产生,则是来源于舟山280户城镇居民家庭和660户渔农村居民家庭的样本调查,整个流程也有一整套规范完整的科学方法。
统计数据为何让公众感觉“有落差”
统计部门公布的统计数字让公众颇有“感觉落差”,市统计局有关人士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CPI反映的是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平均变动情况。实际上,被调查的八大类项目中价格有涨有跌,但人们往往只对价格上涨的给予更多关注。 ”市统计局价格统计调查处负责人说,由于地区之间价格涨跌情况也不一样,而人们对价格变化的了解多来自身边或本地的情况,这也会导致公布的统计数据与自身感受不一致。
此外,由于CPI是一个相对数,比较的基期不同,反映出的价格涨幅也不同。因此有时尽管当期价格水平处在高位,但由于其对比基数已经很高,就会出现CPI反映较低的情况,这也让人误以为统计指标与实际不符。
市统计局城乡住户处负责人也表示,市民之所以认为官方公布的收入水平与实际不符,也是有所误解。“收入应该是包括家庭全部成员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所有收入,而人们很多情况下只认为每月实际发到手的工资才算收入,而把很多其他的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忽视了。”该负责人说,统计部门公布的是平均收入水平,代表的是整个地区的总体情况,若以局部水平来衡量总体水平,同样会产生落差感。
商品房价格为何不计入CPI
市民张先生还有一个疑问:“近年来商品房价格大幅上涨,为什么CPI中不包括商品房价格?”
市统计部门认为,CPI反映的是居民消费的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变动,但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分类,购买商品房属于投资范畴,并非消费。“购买一套商品房,一般其消费的年份最长可达70年之久,即其当年的购买价格变动可用70年的消费周期进行消化。如果将这样的价格指数简单列入当年CPI中,显然是不合理的。”市统计局价格统计调查处负责人说。
市统计局人士解释说,虽然在CPI编制中不直接包括商品房价格,但考虑到购买商品房中所带有的消费性质,就会通过虚拟房租形式加以体现。“对自有住房的虚拟房租,即使是一次性付清购买住房的,每月也是要算虚拟租金的。另外还会通过物业管理费用、维护修理费用等这些基本分类来反映价格变化。 ”
据舟山晚报 陈颖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