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1日讯
杭州坤和中心30楼,一群男人正围坐着争论一件“芝麻小事”:有人说,应该叫“农贸超市”以区别传统农贸市场,董国民忙称不行,改造后的农贸市场环境、安全、管理虽以超市标准来要求,但本质还是农贸市场不是超市,应该叫“超市化农贸市场”。最后折中:超市化管理的农贸超市。
做商业地产的
打造农贸超市模式
一开始只是专心做商业地产——中商广场,可做了4个项目后,中商集团董事长董国民发现每个项目各不相同,却无一例外都有“农改超”项目,近年来食品安全警钟不断,而农贸市场整改又是各地政府迫切之事,于是在后面项目的选址中变成了,先谈农贸市场改造,再建中商广场,“我们定位都是在三四线城市,因此找到当地最大农贸市场就找到了城市最中心地块。”董国民说,这是件一举多赢的事情。
万达广场这几年飞速发展,因为有了自己的模式可以快速复制,中商集团打造的农贸超市也有自己的模式,可以说是打造农贸市场中的“万达商城”。2年多中商集团已在福建、湖南、安徽、黑龙江等10个省、18个城市改造、建设了20个标准化连锁农贸超市,除了改善环境、食品安全检测等,中商农贸超市还有三大特色:农副产品“三包”(包检、包退、包换)、每天3种特价菜(摊贩损失由中商补贴)、“创业基金”(帮助吸纳原本在老市场门口摆临时摊的困难群众)。近日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浙江)商业地产高峰论坛,中商集团获得了“商业地产模式创新奖”。
连拍地都从不去现场的董国民如今对农贸超市格外上心,小到公平秤放在哪个位置更能方便市民使用、摊贩统一穿什么服装,大到“创业基金”按照怎样的标准发放,统统亲自过问,制定了标准,以后就轻松了。
农贸超市开业前
先贴告示发创业基金
10月10日清晨,安徽中商农贸超市和往常一样人流如潮。麻利地拿菜、过秤、收钱,离中午还远,汪大姐的特价菜已经卖得差不多了。
初中文化的汪大姐几年前下岗,丈夫在一次交通事故中颅脑受重伤,丧失了工作能力,还要承担高额的医药费。她只能在农贸市场门口摆个地摊,那时候市场管理人员和城管的驱赶,让她和其他无证摊贩每天心惊胆战。
之后,中商集团对老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眼看着这个漂亮的新型农贸超市建起来,汪大姐很难奢望拥有一个摊位。这时,在新市场开业前,她看到市场门口贴了个告示,中商集团的农贸超市是一个“创业基地”,对于4050下岗工人、特困家庭、残疾人员只要提供相关证明就可以优先在市场租用铺位,而且中商集团还无偿提供的前期创业资金3000元,进一天的货也就三四百块钱,对汪大姐来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马上去报名了。
中商农贸超市的管理人员了解到了汪大姐的困难后,为汪大姐无偿提供3000元的创业基金,同时免除一年摊位租金以及管理费用。
新的农贸超市开业之时,汪大姐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铺位,生意也就红火起来。两年的时间里,家里收入慢慢好转。“丈夫恢复得很好,孩子很争气,大的已经大学毕业了……”汪大姐很幸福。
“创业基金”就这样成了中商农贸超市一个闪亮标记,并成为标准纳入连锁体系。
接下来5年
再建50家连锁超市
说起中商集团,很多人会觉得陌生。这是一家根在杭州,开枝散叶在省外的企业。
“杭州是比较早进入农改超的城市,但也没有人专业做这块,中商是全国首家专注于中小城市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的企业。”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说,目前,中商集团已在浙江、附件、江西、湖南、安徽、山东、辽宁等10个省、18个城市改造、建设了20个标准化农贸超市——中商农贸超市。截止目前,中商农贸超市在标准化农贸超市的覆盖城市数量、经营面积、交易额三方面均居全国第一。
在发达国家,80%~95%的农产品是通过超市和大型食品商品流通,而在我国大中城市中也只有6%农贸产品是通过超市流通。“在接下来5年,中商将再建50家连锁农贸超市。”董国民说。
全国有人开连锁超市、连锁零食店,却从来没有人开连锁农贸市场,这其中原因不言而喻,农贸超市赚不了钱,经营风险比较大。
“每个项目,我们都会有一部分是自营,用这些部分盈利来补贴农贸超市。”董国民说,当初给公司取名“中商”,一是他崇尚的是中庸之商,钱赚差不多就行,从商者不能不逐利,但不能只逐利;二是,也是他们企业经营模式的核心:不仅做中小城市的商业地产,只做城市最中心的商业地产;同时架起中商项目的投资参与者与当地政府、中商公司战略合作的商业企业与当地政府之间的桥梁,“中商”又是中介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