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1日讯
“10年前,年轻男子就业后还有个目标是买一辆车,因为他们从小就盼望能驾车与女孩子约会。但现在的年轻人连这点兴趣都没了,只要有个手机就足够,蜕变成了‘拿手机的猴子’。”日本经济学者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很受追捧,这本书将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社会的种种问题归因于“集体智商衰退”,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据说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中还有一段话:“在中国旅行时我发现,城市遍街按摩店而书店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但是,找遍《低智商社会》这本书,记者也没看到上述言论。实际上,这不过是有人借题发挥杜撰的。但即使如此,这段话提出的话题仍然发人深省。
如果单就中国人均阅读量偏低而言,那么中国的确面临着这样的危险。2010年我国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只有4.25本。而同期发达国家的人均年阅读量都在10本以上,以色列、丹麦、瑞典等国甚至高达四五十本。
低智商社会不是指一个社会上充斥着低智商的人群,而是指这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所表现出来的集体智商是超级低下的。比如:貌似每个人都聪明绝顶,却又集体干着异常愚蠢的事……
近日,记者走到街头,对此进行了简单的问卷和采访。我们需要读什么书,需要怎么读书,才能让自己的智慧与时俱进,这是一个问题。
【记者调查】
市民读书情况不容乐观
针对本次阅读调查,记者设计了10道题,包括市民的每月读几本书、阅读时间、阅读场所、阅读计划,阅读动机等情况。本次调查面向全体市民,在市区街头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00份。虽然发放的问卷有限,但反应的问题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1.月收入与阅读的关系
相比之下,收入在2000~3000元的调查对象读书欲最强,他们意在提高自身素养及修养,希望能使自己目前所处的职位得以提升。
2.阅读方式
20岁以下倾向于选择纸质媒体,因为此类人群以学生为主,收入有限,纸质相对于电脑,价格更便宜且携带方便,但是随着科技发展和生活进步,电脑也成为青年学生站在时代前沿的必然选择。20~40岁的人群较多选择电脑,因为知识通过网络传播范围更大更广、速度更快,更能满足需要。其次,此类人群的收入较高且相对稳定,这为其电脑阅读提供了条件。而纸质媒体亦在其选择之列,是因为其便携性与持久性,它是传统阅读的好方式。40岁以上的人群由于年龄关系,对新事物接受相对较慢,适应性相对较差,掌握速度低,再加上他们日常生活中已习惯与纸质媒介相伴,因此其阅读方式多选择纸质媒介。
3.阅读用时
被调查者所用阅读时间为每天不足1小时的,所占比例为八成左右,工作学习与休息占据了市民生活的绝大多数时间。当然每天1~3小时的阅读时间也是最佳时长,它能使市民获得应有的知识满足,而选择0.5小时以下的市民也不在少数。
4.月均读书
5成以上的被调查者,月平均读书不足1本。两成以上月阅读量为1本,也有两成左右人群月均读书为零。这仍与工作学习时间有关,同时也与阅读习惯以及个人学术修养有很大关系。
5.阅读原因
各年龄层之间差异并不十分明显,工作学习需要是推动阅读的最主要原因。20岁以下人群出于工作学习需要,会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提高修养。而20~30岁的人群,刚刚走出校园踏入社会,修养素质水平较高,其中七成以上的阅读仍然是出于学习工作需要。30~40岁的居民群体阅读原因则更为集中明显,大部分都是因为工作学习需要。
6.阅读阻力
七成市民的阅读阻力是“时间太少”,而两成市民认为自己“不知道选什么书”,还有人认为看电视更加省事。
【专家分析】
不读书是因为
书没有带来财富和权力
昨日,记者带着“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读书了”以及“根据现状我们最应该读哪些书”等问题采访了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常立、曹禧修。
问:许多人为什么不读书了?
常立:严格说起来,中国人不是不读书了,而是“为了嗜好的阅读”(鲁迅语)越来越少了,“为了职业的阅读”仍然比比皆是。如鲁迅所预见的,一个人人为了嗜好而读书的黄金时代果然没有到来,且离我们的时代渐行渐远。造成这种阅读状况的原因众多,此处我只想指出价值观方面的一个原因,即我们当前的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过于单一了,长期以来忽视甚至压抑个人独立的价值判断,导致批判性思维在各个领域都较为缺乏,当很多的“知识没有带来财富和权力而改变命运”的事例出现之后,人们拒绝读书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人们从未爱过智慧,也从未感受到读书本身的乐趣。
曹禧修:我认为我们很少读书甚至多数人不读书,原因复杂,主要是媒体发达,电视、网络客观上挤占了人们工作以外的大量时间;另外,“为稻粱谋”的传统读书体制与现代商业社会的急功近利的合力造就了中国人普遍浮躁的社会心态,再加上“娱乐至死”的现代媒体的推波逐浪,使得中国社会确实难得有一张安静的书桌。
问:你觉得,我们最应该读哪些方面的书?
常立:所有人最应该阅读的是能帮助自己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发展批判性思维的书,无论是哲学书、文学书、历史书还是科学书籍。
曹禧修:读书是个性化的活动,每一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兼收并蓄,开卷有益,处理好广博与专深的问题。
问:你还有什么针对人们读书的看法,你是如何看待媒体眼中的“中国走向低智商社会”这一观点的?
常立:作为个人,期待鲁迅所期待的“人人有书读、人人可以为了嗜好而读书”的时代早日到来。我对媒体提出的“走向低智商社会”深表担忧,一方面,现时代出版的书籍比之以往丰富了许多,另一方面,生活中时常听闻人们失去了读书的兴趣。作为一个教师,我想我能做的是,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延续或发展读书的兴趣,爱智慧,爱人生。
曹禧修:我认为,首先需要厘定一个概念。如果说“聪明”是指“世故”的话,那么我们中地不少人确实是世界上少有的“聪明”人;但如果“聪明”是指“创新力”的话,那还得看我们面对媒体“低智商”的恳切意见,能不能切实反思,认真改进。倘若还是像阿Q那样,讳说“癞”甚至一切近于“赖”的音,那么“走向低智商社会”自是不可避免的民族悲剧。
【相关阅读】
七大现象
1.肥皂节目受热捧
现代人脑子好使,但是偏不愿意使,对电视节目的选择也偏爱那些不用动脑子的。所以愚蠢搞笑、不动脑子的娱乐节目、肥皂剧等霸占了荧屏的黄金时段。
2.词汇单一化
现代人用动词不动脑子,一个“搞”字可以胜任所有动词的作用。听听如下的对话:“咱们准备搞一个活动,你帮着搞个场地吧?什么?搞不到?搞什么搞啊!”
3.恶搞成风
在传统观念看来,罗玉凤这种类型的女孩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大众红人。但在“低智商社会”却可以。如果说大话西游式的恶搞还有些微文化味在里边,那现在凤姐成为大众明星就是无底线恶搞的标志。
4.拿无知当个性
不怕笨,就怕笨还不自知,拿无知当个性。现在是个追求个性的时代,这本无可厚非。但在人们普遍缺乏常识,喜好哗众取宠的大环境下,很多貌似个性的举动,其实恰恰是无知的表现。
5.不愿思考
大前研一曾描述日本大选时盲目投票的景象。他对此的注解是:只要稍加思考,就能理解有些事情显然是很荒谬的,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甚至对此都毫不质疑。在现在的中国,投票、灭灯类节目异常火热,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种选择只需要遵循快感而不需要经过大脑。
6.轻信“砖家”
养生节目粉丝爆棚,大爷大妈把张医生奉作神明,没人质疑这次集体疯狂。懒于动脑而轻信“砖家”是低智商社会怪状之一。
7.大学生名不副实
日本陷入“低智商社会”时,大学排名和教育质量都在下滑,而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中国扩招后又培养了多少“快餐大学生”,他们在学校中混了四年,没有思考和学术能力,毕业的时候才发现找工作都成了神话。
三大典型
凤姐———症状:无审美
一方面,凤姐长相特别,择偶标准高,盲目自大,这些都是大众谩骂讽刺她的理由。另一方面,她作为公众人物出现在人们面前,大众也有权对她评点一二。但这种对她的指责讽刺轻蔑,竟然能把她捧红,成为中国最火的话题人物,这只能说明审美出了问题。
孙东东———症状:无心智
在当今的网络语境下,“专家”一词即使不是贬义词,也肯定不会有太多的褒义色彩。学者多为豢养,其在媒体上的发声与其说是出于学术思辨,不如说是屈从于某些压力或利益。看着当年孙东东教授惊世骇俗的“99%上访者都是精神病”论断,我们还能对这样的无心智专家学者有什么期待呢?
兽兽———症状:无底线
号称中国第一车模的兽兽小姐,她从半红不紫,到受人围观,到被人怜悯,再到大红大紫的过程,可以视作笨蛋社会造星的典型案例。很难讲她的不雅视频是刻意流出还是被人陷害,但她却从容不迫地化丑闻为眼球,成功赚取关注度,从而身价倍增。无底线的兽兽爆红,是社会某些方面病态无序的一个信号。据金华晚报 单光辉 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