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40厘米长2毫米厚的竹片,要均匀地撕成12根竹篾,这不是中国达人秀的表演舞台,这是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溪小花篮的手工作坊。
78岁的周顺子端坐在凳子上,将竹子一头咬在嘴里,手一拉,一根竹篾就很顺溜地拉了下来,看到拉下来的大小不是很匀称,她拿蔑刀刮去多余的部分。
一根又一根,看着非常简单,记者看着样子尝试了下,竹篾刚拉下来几厘米就被我扯断了。
西溪小花篮的传承人洪立萍说,现在会做这个小花篮的,只剩下10来个人,特别是撕篾,嘴唇、手指一不小心会被扎出血来。
前不久,西溪小花篮传出好消息,它成功入选了2012年澳门“内地春节习俗展演”浙江省参展项目,洪立萍和她的作品将在明年元宵的时候到澳门现场参展。
小花篮有12种做法 曾被上海游客抢购
西溪小花篮有着150多年的历史,但这项手艺曾经中断过20多年。
今年46岁的洪立萍,6岁时开始跟着奶奶学做小花篮,“开始都是拿着大人做剩下的废材搭圆,也就是把花篮的底搭起来,做不好,饭都没得吃,因为家里要靠卖小花篮赚钱养家。”
西溪小花篮的做法有12种,根据其形状和色彩,分为元宝篮、铜盆篮、五角篮等等,价格是一个5元,买3个只要10元,一般大家都是3个3个的买。
周顺子说,他是13岁开始学这个手艺的,那时蒋村一带女子做花篮,就跟织毛衣一样,串门也拿在手里,一边聊天一边做,三四十年前,上海那里的香客到杭州来都是抢着买的,买一个小花篮,讨一个“有来头”的彩头,经常是买五六个串成一串带回去,“杭州小篮头,别的地方买不到的”。
做一个小花篮 要撕出5种不同的竹篾
在洪立萍的店里,堆着各种各样的小花篮,进来的游客,都会好奇地看着她们做篮子的样子,手犹如穿花蝴蝶般,细长的竹篾在手指间跳舞,精致小巧的小花篮逐渐成形,上年纪地看了会,会内行地说一句“哦,杭州小篮头”。
洪立萍说,制作小花篮的竹子不是一般的竹子,只有到老余杭那一带去买,因为那边的竹子节距长,有40多厘米,韧性好。做一个小花篮,要半个多小时,一个熟手,一天也只能做10来个,价格卖不起来,所以做的人越来越少。
对于小孩子来说,手里的玩具越来越多,传统的小花篮也吸引不了他们兴趣了。洪立萍曾到西湖区的一些小学教过孩子和老师,至于能不能学会,她觉得比较难,“因为这个东西做起来太难了,一定要师傅带着教”。
小花篮的制作有八个编织工序:选材、撕篾、上色、搭底、编织、别口、收边、绕环、插篾,洪立萍向我们大致展示了一遍:拿来竹子,用刀劈成竹片,将竹片撕成竹篾,编织篮子的底,收边,做篮子的拎手,最后在篮子上做上各种花纹。
据洪立萍说,做花篮最难的还是在撕篾,完成一个花篮,要用到5种不同的竹篾,打底的,收边的,做拎手的,有的要求撕得宽一点,有的要撕得短一点。她的有些邻居朋友,即使会编花篮,也不会撕篾。
澳门“内地春节习俗展演”
澳门“内地春节习俗展演”是由文化部港澳台办特别支持,澳门特区民政总署主办、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协办的一项文化交流活动,已连续举办了11年,每年春节期间,会组织内地不同地域的展演活动向澳门民众展现,今年以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春节习俗为主题,在澳门卢廉若公园春草堂展厅及澳门茶文化馆举办。
除了西溪小花篮外,浙江还有“嘉兴灶头画”、“海宁硖石灯彩”、“桐乡蓝印花布”等项目入选。
据杭州日报 作者 钱伟锋 邵富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