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4日讯
“摇一橹来扎一浜/沿河么两岸好风光/片片么麦苗绿油油/秋风送来稻谷香……”听到如此富有泥土气息的歌词,你的心会不会有所触动?
年轻人一看到这些歌词,就知道它不是某首流行歌曲的歌词。是的,它是农民取自生活、口头传承的一种民间艺术,如今已是稀罕之物。在平湖林埭,几位老妈妈正在完成一项工程,把这些肚子里的山歌记录整理下来。“有了文字,就可以流传下去了。”昨天上午,老妈妈王美英、林阿宝对记者说。
传承已有数百年
两位老妈妈都已经60岁出头,她们还有一位老姐妹也会唱这样的山歌。“我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唱了。”王美英说,记得小时候,村里会唱山歌的人特别多,但都是女子,每当大家一起在农田里劳动时,她们就开始唱山歌,歌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这情景与电影《刘三姐》中的画面差不多。
山歌艺术在林埭始于何时?王、林两位老妈妈根本说不上来,只记得她们的奶奶都会唱。嘉兴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林埭镇志办工作人员陆伯鑫对记者说,山歌这一民间艺术在平湖当地的发展历史并无明确文字记载,但从一些流传至今的诗歌可以粗略估计,山歌艺术有数百年历史。“这是最朴素的民歌。”陆伯鑫说。
据了解,自从电影《刘三姐》在全国公映后,王美英她们这些会唱山歌的人也成了当地的名人,村民们把王美英她们赞成“平湖刘三姐”,到处有人请她们演唱。
会唱的只剩3人
以前村民热捧的当地文艺表演名人,如今的处境却极为尴尬。王美英与林阿宝告诉记者,现在她们连公开演唱的机会也没有了,如果想唱,只能在家里唱,还必须是在家里没人的情况下。王美英告诉记者,前几年,她在家里唱山歌时,受到儿子的排斥,他认为这种曲调太难听,远没有那些流行歌曲好听,之后她再也没在儿子面前唱过。
林阿宝则告诉记者,有人认为山歌的内容有不健康的地方,因此不允许登台演唱。“现在只剩下我们3人会唱山歌了。”王美英说。
“山歌的曲调很丰富,内容其实也很健康。”陆伯鑫告诉记者,在当地文化部门新编的一本集子里,有一首名叫《拜香凳》的曲子,就是一首山歌,它以每月花名起兴,构成12节,弘扬了鲜明的道德规范。
记者了解到,大多数山歌的歌词都是即兴发挥,与劳动有关。“铁搭生来四只钉/南山毛竹来装柄……”“眼观六条稻田水/手拿黄秧莳六棵……”这样的歌词比比皆是。
文字记载下来
看到后继无人的可悲局面,王美英很伤心,她说,现在没人唱不要紧,但如果没东西留下,以后再想学习传承,就来不及了。
据介绍,由于山歌历来是口头传唱,演唱者讲究的是即兴发挥,因此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不管怎样,依然有一些已经成篇成章的东西。林阿宝说,在她们的肚子里,少说也有数十首山歌,3人加起来完全可以编一部山歌集。“如果编成曲目的话,就可以改口头传承为文字传承,可以摆脱现在无人学习的尴尬。”陆伯鑫说,像《孟姜女》、《白蛇传》等民间故事都经历了这么一个传承方式的转变过程。
平湖市文化馆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林埭山歌艺术是平湖民间艺术的一笔宝贵财富,现在3位老妈妈愿意做这件好事,他们会鼓励与支持。南湖晚报 记者 辛春喜 通讯员 沈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