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7日讯
一块镶了磁石印有社区LOGO的开瓶器,背后粘上一条黄丝带,它被黏贴在社区独居老人的防盗门外。在杭州闸弄口街道红梅社区,独居老人和邻居们曾经流行过这样一个小“暗号”来报平安。如今,这个小暗号再次升级,代替“黄丝带徽章”的,是一个按钮装在独居老人家,门铃放在邻居家的“安全门铃”。小暗号得到了升级,不变的是浓浓的邻里情。
最初源于一个红色塑料袋
安全门铃源于“黄丝带徽章”,而“黄丝带徽章”源于一个邻里之间的小故事。
这个小故事本报去年8月3日曾报道过,当时社区里88岁的独居老人张豪和邻居们有个约定,在门上绑红色塑料袋和邻居进行“联络”,到中午时,如果红色塑料袋还系在铁门上,那他肯定有事发生了。而隔壁邻居鲍阿姨,每次出门都会瞄一眼张大伯家的红色塑料袋。
红梅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共1436人,其中独居老人71人,社区觉得这个办法值得在独居老人中推广,于是红色塑料袋就有了统一升级版——“黄丝带徽章”。
“每年邻居节,满城飘扬的就是黄丝带,这是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象征,又有祝福平安的寓意,而且黏在带磁石的开瓶器上,往门上一吸就行了,方便许多。”社区副书记孙燕芬说。
按钮装我家,门铃放在邻居家
“我们社区不仅有年事已高的独居老人,还有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他们都需要特别的照顾。”孙燕芬说,尽管社工们会定期探访独居老人、残疾人,但毕竟人手有限,“遇到紧急突发事件,热心邻里的及时发现和帮助其实更重要。”
“黄丝带徽章”在独居老人中推广运用了,可是社工们发现,这个方法还是有不方便不及时的地方。比如,如果老人在夜里出了事,邻居一般要到白天才能发现,及时性不太够啊。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社区现在已经为不少独居老人安装了紧急呼叫器,但这种呼叫器的按钮需要固定安装在某处,万一老人突然发病或失去自主行动能力,走到固定的地方按求救铃就变得不切实际了。还有,社区接到求救赶过去,总没有邻里快速及时,容易耽误抢救时间。
经过多方寻找,社工们找到了一种50米内有效的无线门铃,按钮只有半个巴掌大,可以固定,也可以随身携带,而相对应的门铃同样也是可移动的,接上电源就能使用。于是,社工们有了这样的尝试,把按钮装在独居老人或残疾人家里,而门铃装在隔壁邻居家,万一有事,老人一按门铃,邻居家立马就有了反应,比“黄丝带徽章”可灵敏多啦。
患心脏病的蔡大伯,尝了头口水
28幢的蔡大伯成了社区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蔡大伯今年77岁,老伴吴大妈76岁,夫妻俩都有严重的心脏病,子女都不在身边。
安全门铃的小按钮可以放在口袋里,而蔡大伯一般放在床头。安全门铃的另一半装在了邻居602室周先生家。
不过记者也有个疑问,邻居周先生白天要上班,这个安全门铃不是没用了么?蔡大伯说,白天叫人方便,周边其他邻居也常过来,老年人犯病最怕的是晚上,这安全门铃啊主要保障的是夜间。
安全门铃到底灵不灵,记者现场测试了一下。蔡大伯一摁按钮,装在周先生家的门铃立马响了。“大伯和我爸年纪差不多,帮着照看一下理所当然,我们自己都有老的那一天呢。”周先生这样说。
除了蔡大伯,红梅社区计划先在几个独居老人和残疾人家里试行一段时间,再在全社区推广。孙燕芬说,目前这种无线门铃的有效范围只有50米,他们在网上还找到一种能达到180米的门铃,正打算批量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