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小悦悦走了!她的不幸离去,令人在痛惜之余不禁深思:看到老人、小孩跌倒,扶一把,天经地义,可如今老人跌倒却无人敢扶、小孩被碾却众人漠视,它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今天,又该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再度发生?
浙江日报讯 10月21日零时32分,经抢救无效,年仅两岁的小悦悦在广东佛山不幸离世。
然而,由小悦悦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关于良心和道德的争论,仍持续不断,成为网友关注度最高的社会热点。几家门户网站和知名媒体均发起关于唤醒良心、拯救道德、杜绝冷漠的互动讨论,甚至有不少网友呼吁立法,向见死不救者问罪。
扶起跌倒的孩子、老人,本属道德范畴,却要上升到法制来强制道德的践行,这的确是当前社会风气下无奈的疾呼。
路人冷漠太寒心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小悦悦事件的经过:
2011年10月13日17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轧,随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7分钟内先后在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竟对此不闻不问。
最后,第19位路人、拾荒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小悦悦随后被转送至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ICU病房抢救。
10月16日,警方通报,两名肇事逃逸的司机先后落网。
10月20日,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宣布,小悦悦伤情持续恶化,接近脑死亡。
10月21日零时32分,小悦悦不幸离世。
小悦悦事件发生以来,路人的冷漠成为争议焦点,抛开法律、急救常识以及道德的问题不谈,为何路人连一个120救助电话都不打?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种冷漠竟让人感到如此熟悉。
9月3日,武汉一位88岁的老人摔倒,无人上前相扶,后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9月份,青岛先后发生两起老人跌倒无人搀扶事件。
10月20日,广东一老人在路边跌倒,久久无人相助,不幸身亡。
……
要让好人有好报
鲁迅笔下所描述的冷漠看客,距今已近百年,然而近百年过去,似乎那个时代的看客依旧活在当下,这些看客依旧不改“看”的恶习,把人性应有的道德丢得远远。
更令人忧心的是,还有一起起负面事件在推波助澜。
近年来,屡屡听闻“助人者反被污蔑”的消息,从彭宇案到许云鹤案,再加上身边人所讲述的各种冤枉事,难免令人有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感慨,南京法官将“不是你撞的为何要扶”作为“常理”来断案,更让不少人感到心寒。
尤其是两年前,许云鹤驾车经过天津红旗路时发现67岁的王秀芝老人,跨越马路中间的护栏后摔倒,他随即停车叫来120并将老人送往医院,不料老人事后一口咬定是许云鹤撞伤了自己。天津红桥法院一审判决:许云鹤承担40%的责任,赔偿费10万多元。
善不得报,恶不得惩,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状告许云鹤的老太太一家人一出法院,就遭到在外守候群众的破口大骂。
几年前的“彭宇案”,以及此后相继发生的多起“助人者反被污蔑事件,似乎为人们助人为乐和见义勇为的道德套上一个“魔咒”,甚至对法律的信仰也产生动摇。
面对路人的冷漠,武汉那位88岁离世老人的妻子周婆婆,如今出门都随身携带一份声明:“本人在人行道上摔倒被人施救,施救者免责。”
但不容否认,这个社会更多的是善良且有正义感的人。
如用双手接住坠楼儿童的吴菊萍,救下跳桥少女的重庆交警王静,小悦悦事件中的拾荒阿姨陈贤妹……
还有一起以德报德的佳话,发生在8月13日。那一天,是安徽省合肥市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磨店社区沿河村村民赶集的日子。9时许,61岁的农妇刘士圣骑电动三轮车去店埠镇买东西,路遇76岁的同村老人李家珍和其孙女,“我看她满头大汗,便叫她上车。”
10时许,买完东西回家。在一个拐弯处,一辆摩托车突然飞快地迎面驶来,刘士圣猛打方向躲闪,不慎翻车,3个人都被甩了出去。李家珍因颅脑出血,次日经抢救无效,撒手人寰。
刘士圣和丈夫十分愧疚,先后4次送治疗费、赔偿费,却一次次被拒绝,老太的子女始终坚持一个“死理儿”:不能让好人做好事,却没了好报。
此事在当地传为美谈,9月17日,两家人所在社区还分别授予他们“社会道德风尚标兵”称号。
不能流血又流泪
“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
伴随一系列的老人跌倒事件和小悦悦事件,北京大学副校长吴志攀的“撑腰体”突然红遍网络。这个段子被海量转发,并激起众多网友的创作灵感,各种版本的撑腰语录相继出现。
面对情感道义的风险,选择逃避似乎又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社会而言,不能任由这种冷漠和懦弱将世界变成荒漠。
于是,有些人开始呼吁援引国外的经验以立法形式“保护见义勇为者不被诬陷”,规定“见死不救者应受惩罚”。
如法国规定,任何人对处于危险中的他人,能够个人采取行动,或者能唤起救助行动,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而故意放弃给予救助的,处5年监禁并扣50万法郎罚金。
新加坡也有类似规定,被援助者如若冤枉救助者,需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1至3倍的处罚,影响恶劣、行为严重者,则以污蔑罪论处。
然而,有人也指出,就如刑法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不可谓不严厉,但小悦悦居然被两辆车先后碾轧,两个司机都不停车施救而是选择逃逸,将“见死不救”入罪,就能解决路人见死不救的问题吗?
国外虽有见义勇为者“免责”、见死不救者“受罚”,但有多少救人者不是出于良心和道德,而是因为法律规定才会施救?说白了,见死不救表面是法律问题,其根本是道德问题。
与那些指责和感慨“世风日下”者不同,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主任谈方选择另一种方式:发起“搀扶老人风险基金”。
谈方认为,在“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保障和救助机制,以呵护、弘扬善心与正义。而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应该是全社会的事,应该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种力量,让那些想做好人的人大胆地去做好人,一旦受到诬陷、敲诈的风险,有法律法规、救助机制帮助他们化解风险。
还有专家指出,小悦悦等事件能激起那么多的反响,18位冷血的路人遭到齐声谴责并进而反思,说明留存在人们内心的关爱和热忱依旧是主流。而一个社会保持强大的反思能力,正是它不断修正纠错的动力之源,这个社会就能让其成员抱有向真向善的信心。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雷洪:要改变全社会缺乏责任感的风气,应从相关制度建设着手。例如,在做好事者或见义勇为者受到委屈时,公权机关应主动介入调查,由他们承担举证责任,这样才能卸掉市民见义勇为时的思想包袱,促进正义的社会风气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