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8日讯
昨天傍晚,杨桂银出现在新昌客运中心,她准备回乡下的老家,因为这样可以省下几百块的房租。
这位说不好普通话的新昌农妇,做出了一件让很多人难以理解的事。
杨桂银一家连遭不幸,自己又患上子宫癌,在当地媒体的发起下,好心人捐助了8万多元。但病还没有看好,她却拿出1万多元,“还”给了当初的捐助者。
而此时,杨桂银一家还欠着3万多元债务,她也还需要一大笔钱,继续治病。
三年来,不幸接连袭击这个家庭
杨桂银家住新昌县新林乡碇岭脚村,是个贫穷温馨的家庭,有个15岁的儿子祥祥。
2008年11月15日,祥祥在上学途中被一个精神病人砸昏,送到医院后,头上缝了48针。
飞来横祸让这个家庭花去了9万多元的医疗费,其中3万多元是向亲戚借的,剩下6万多元,暂时欠着医院。
2009年,不幸再次向这个家庭袭来。丈夫老王左腿被严重烫伤,很长一段时间无法从事正常劳动。借无可借的杨桂银卖掉了所有值钱的家当,还从工厂借了1万元。
但噩运还没有结束。杨桂银先是在工作时断了一根手指,半年不能上班。今年7月,她又被确诊为子宫颈恶性肿瘤。
好心人捐助8万多元,帮她治病
听说治疗需要10万多元,坚强的杨桂银也打算放弃了,她甚至为自己安排好了后事。但医生劝她,一定要想想办法,“医生说,如果我接受化疗,治疗成功率很高。”
儿子祥祥开始为母亲四处筹钱,丈夫也拖着尚未完全康复的身体外出打工,他每月1000多元工资,是目前这个家庭的全部收入来源。
在当地媒体的发起下,绍兴的好心人纷纷捐款,一共捐了8万多元。8月16日,杨桂银到杭州半山肿瘤医院接受治疗,在杭州住了近两个月,其间进行了3次化疗。
为了节省开支,夫妻两人租住在小旅馆里,自己买菜做饭。
杨桂银说,医院的医生很好,听说了她的遭遇,在用药方面都给了一定的特殊照顾,开最便宜的药。
但即便如此,要完成整个治疗,杨桂银还缺一大笔钱。
病没好,债很多
她却“还”了1万爱心款
10月14日,杨桂银的病情稳定了,她回到新昌,租了一间房子养病。为了节省房租,前两天,她又决定回老家农村住。
临走前,她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偿还一部分爱心款。
杨桂银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有2万多元医疗费可以报销。10月26日下午,刚拿到报销款的杨桂银,带着1万多元现金,找到了当初发起捐助的绍兴当地媒体。
她说:“这么多好心人来帮我,太感谢他们了,我觉得难为情。现在看病还有点钱,我想拿出这些钱,给更困难的人。”
这笔钱相当于杨桂银丈夫一年的收入,在做出决定之前,她并没有和丈夫、儿子商量,但杨桂银说,相信家人会理解的。
她告诉记者,接下来她还需要去杭州做化疗,所以自己也留了1万元,如果还不够,她可以再向亲戚借。“还掉一些,是自己的心意。”
事实上,3年来,这个勇敢的家庭一直在偿还债务,连续不幸造成的10多万元欠款,目前只剩3万多元没有还清,欠医院的医药费,也只剩下1200多元。
“我们会慢慢还掉。”杨桂银说,“等身体好起来,总有希望。”
通讯员 俞颖颖 驻绍兴记者 史春波
编辑手记:“朴素”的珍贵
杨桂银的故事,会让你想起余华的小说《活着》。当种种残酷和不幸压向这个清贫农家,他们依然笑中有泪地坚强面对。
故事本来已经有了一个温暖、平常的结局:好心人捐助帮她渡过难关,为善者不求回报,受助者默然感激。
但在本该渐渐微弱的尾调上,杨桂银突然奏出了一个强音——她竭尽所能地拿出了1万多元钱,用于偿还一部分爱心款,而这笔钱的背后,是自己迫切需要的巨额后续治疗费和债台高筑、千疮百孔的家。
注意,杨桂银说的是“偿还”而不是“捐赠”——在我们的“常识”中,爱心款是不用还的,可在这个农妇看来,这么多人帮助她,让她感到了“难为情”。
杨桂银遵循的是“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朴素伦理,有些债主是具体的(亲戚、医院),有些债主是抽象的(好心人),对于后者,杨桂银将感恩报恩的对象,设定为同样抽象的“更需要帮助的人”。
因为朴素,更显出这个农妇的磊落与尊严。戴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