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日前,在乐清经济开发区外围的盐盆塘边,十余名养殖户围坐在蝤蛑养殖户王竹友的鱼塘看护棚外说着闲话。众人脚下一个红色塑料盆里,几只成人手掌般大小的蝤蛑正吐着气泡,挥舞着强健的大钳子向盆外的人们示威,塑料盆被蝤蛑钳抓得吱吱作响。
在盐盆塘,有那么一群养殖户,他们年轻时在外闯荡,年岁稍长后“告老还乡”回归大海,在家乡的土地上创出事业的第二个春天。
上世纪80年代初,盐盆田垟村的王竹友怀揣1000元钱,和一名老乡到哈尔滨推销电器。
王竹友没有进过学堂,普通话不大会说,所能做的就是拿着产品宣传册子一家一家单位跑。“像讨饭似的,普通话听不懂也说不来,就拿着产品画册跟人家比比划划。”
随着时代变迁,王竹友渐渐发现,身边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由于不识字,他接到一个单子要辛苦折腾大半天,而一些新入行的大学毕业生只需敲敲键盘就能轻松传送信息。2008年,在经历了“连续几年没什么赚头”后,五十岁出头的王竹友决定“告老还乡”。
“退休”后的生活无非是吃饭、睡觉、打麻将,生活无味到令人沮丧。
同样的感觉,田垟村村民王存开也深有体会。王存开曾在吉林做电器销售数十年,后也与王竹友一样觉得“生意不好做”而“告老还乡”。
和绝多大多数下海经商的乡邻一样,他们是海滩涂上的“泥腿子”,常以到海涂上捉海鲜为生。所以,当王存开思索做点什么时,回归大海的念头第一个蹦了出来。
于是,王存开和村里几位热心乡邻召集大伙儿开了一个关于开垦海涂的座谈会。
一番统计,田垟村40多户人家共需要600余亩滩涂。经过实地察看,村民们选择了乐清经济开发区外围的一片海涂。
开发滩涂的费用相当大。“牵头人”王存开算过一笔账:不算人工费等,600多亩海滩涂的开发花费了400余万元本钱,平摊到每户养殖户身上,平均一户人家出资10万元左右。
“拿出来的都是自己的养老金!”村民王多占开玩笑说,头一次为自己的爱好投入这么一大笔钱。
开垦海涂要格外注意潮涨潮落的时间,为了赶在涨潮之前多开垦点土地,他们常常凌晨三四点就赶到海边开工作业。那时候,大坝边没有电,村民们就自带矿灯,借着矿灯微弱的光芒指挥工程车挖掘淤泥。
近年来,乐清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像王竹友一样在外务工、经商的“闯一代”在积累了一定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后,又返乡创业。据王存开说,仅田垟村“告老还乡”从事养殖的村民就占到了全村养殖户的一半。
乐清市农业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介绍,目前乐清市年产值达百万元以上的种植、养殖大户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户主为回乡乐清人。
令王存开没想到的是,凭兴趣做的事情赚到的利润,比自己在外面经商时还要多。“在外面经商的最后几年,一年毛利最多也就10多万元,一家人吃吃花花就没了。现在在家里养殖海产品,好的时候一年能赚上二三十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