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次次嬗变,一次次扇动翅膀带动活力。
从拨浪鼓摇出的“小商品联合国”义乌,到“‘布’满全球的纺织大县”绍兴,再到“小家电生产王国”慈溪,及至8000亿民间资本集聚的温州……让浙江这个陆域面积全国倒数第二的资源小省,创造了全国第四的经济总量,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
在中国加入WTO的十年里,浙江的发展比改革开放以后的20年更加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经济增长更加快速,阵痛也来得更加剧烈,同样,思考也更加深入,未来也必定会更加坚定与美好。记者胡轶笛
关键词:后工业社会
这十年,浙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率先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71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1800元,地方财政收入2608亿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突破万亿元,分别达到12488和10163亿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年均实际增长8.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
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这意味着一个经济结构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即将来临。以信息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后工业社会在浙江已露端倪,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企业、以及浙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崛起,商贸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服务产业,越来越发挥出内在潜力。
关键词:GDP含金量
这十年,浙江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10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3%和35%,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2.6万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72吨标准煤,以年均增长7%的能源消耗支撑了年均11.8%的经济增长,能源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居全国前列。
这也意味着,浙江经济增长中要素驱动力在资源环境制约等情况下逐步减弱,浙江经济增长的内生性逐步增强,GDP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目前,浙江已经培育出一批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创建了若干国家级产业基地,在生物制药、太阳能电池、废弃物综合利用、海水淡化、物联网、磁性材料、有机硅材料等相关领域已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具备了坚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
关键词:转型升级
这也是浙江资源小省与经济大省的矛盾加深、倒逼转型升级的十年。浙江正进入人均GDP向1万美元跨越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企业曾借助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取得快速发展,但随着各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甚至出现短缺,使得这种成长模式受到极大制约。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彻底打破了浙江经济发展以前保持的平衡,浙江开始自主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浙江企业正逐步从“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开始向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两端转移,更多地专注于设计、研发、营销、客户服务等环节,通过拉长产业链,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企业价值链,创新、品牌、人才,正在成为这一轮经济转型的灵魂和核心。
关键词:结构调整滞后
同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也是浙江经济“失落的十年”。2001年12月11日,中国叩开世贸组织大门,浙江抓住中国入世及政府鼓励企业出口贸易的有利时机,采取了出口导向战略,用大量的出口来扩展企业经营,用扩大外需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延缓了浙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的压力,导致浙江经济在近十年中出现了“总量人均水平领先,结构调整升级滞后”的格局。全球金融风暴乃至今日的美债、欧债危机,一度让浙江的民营企业进退失据,部分民间资本也从制造业外溢,成为短期博利的游资。
当然,这十年,也是为未来十年积累经验、寻求突破与提升的十年。一道道全新的命题正摆在浙江面前: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走创新之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以物流业、会展业、商贸业、金融业等新型服务业为主的微笑曲线终端的企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变,以海洋经济引领浙江经济在更高层次上重新出发。
(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