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国际投资评级机构穆迪发布了一份报告,其对29家国内房企进行调查,并将条件设定为“基础情景”即“一线城市的房地产销量大幅下降,同时开发商不能在海外债券及股票市场募资,并且只可延续75%的海外银行债务”,结果29家受评开发商中共有23家拥有足够的现金及预测现金流,足以应付穆迪预测该等企业未来12个月内现金流出的150%以上,这些现金流出包括利息、土地金及再融资需要。实际上,对于多数国内房地产企业来说,“基础情景”的设定算是比较保守,因为他们或多或少仍有获得国内银行贷款的渠道。
为什么绿城的“破产”传闻会有这么多人先入为主的相信?事出必有因。自从2006年7月绿城中国在香港上市以后,绿城的资金状况趋于透明,而其高负债、高速度、大规模扩张的运营模式也不断受到质疑,不止一次将绿城推到风口浪尖。
老宋的这封信单在“绿城房产”的微博上就被转发、评论数千次,是其官方微博起用以来被转发、评论最多的一条,拥护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旁观者亦有之。与其说,这是他在向政策喊话,我更愿意看作这是他在自我喊话,而之所以会被攻击,只因为——外界并不在乎你的自尊,只在乎你做出来的成绩,然后再去探究、强调你的感受。
宏观调控并非针对房地产企业,更不是针对绿城。宏观调控最近两三年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在中国,它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某一个行业的利益难免服从大局,短期利益要服从长远。这点,老宋也说,“企业左右不了市场”。
但是,在这场调控中,除了房地产行业之外,其上下游产业,及其从业人员有没有受到影响?会不会出现如宋卫平所说的,农民工问题?资产缩水问题?这些问题有没有疏解之道?长期以来被视作经济引擎的房地产,一旦失去支柱作用,又要靠谁来带动?这些已不仅仅是房地产行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