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渡船远去,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杨世朋 摄
浙江在线11月03日讯
飞云渡,兴起于南宋时期。生于宋元之交的诗人林景熙,曾在《飞云渡》诗中这样写道,“帆影分南北,潮声变古今。小立芦风起,乘槎动客心。”
作为浙闽交通要津,直到上世纪80年代,飞云渡仍然是云江两岸的唯一通道。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飞云轮渡已安全渡客两亿人次,日渡客量最高达6万人次。
然而,发达的陆路交通,使得现在码头的日渡客量仅为4000多人。作为飞云渡从鼎盛走向没落的见证,接管飞云渡半个多世纪的瑞安市轮船公司,自1995年来累计亏损1000多万元,运营陷入困境。
如今,云江潮声依旧,飞云渡却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
辉煌时刻
最高日渡客6万人次
千年飞云渡,在上世纪80年代迎来鼎盛时期。
1988年,飞云渡平均日渡客量可达3.7万人次,最高时一天轮渡6万余人次。当年,飞云渡渡客人数达到1333万多人次,居温州九大渡口之首,足见其交通咽喉地位。
“当时,能容纳300人的候船室几乎被挤爆,轮渡都是即停即走。”已有30多年工龄的瑞安市轮船公司安全生产科科长黄金荣回忆,两艘500客位的渡轮以及两艘400客位的渡轮,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有些人为了尽早上船,不惜“走后门”。为了维持治安,两岸渡口还专门配备了治安中队来维持秩序。
已过古稀之年的瑞安市民郑阿翠向记者介绍,上世纪80年代的瑞安,飞云渡口是连接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北岸的南门码头,以及南岸的马道码头,是客流和商贩的集散地,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若出现台风等异常情况导致停航,两岸渡口会立即被人潮堵死。
当时的“船老大”是当地不折不扣的高收入人群,除30多块工资外,船老大还享受水上津贴、夜班点心费等福利。当时的轮船公司工资福利堪比公务员,想进轮船公司的人都要挤破头。
渡因桥衰
16年亏损1000多万元
1989年,飞云江大桥建成通车。“从大桥通车那年起,渡口客渡量以每年百分之十几的速度递减。”现任轮船公司总经理胡松标向记者介绍,陆上交通趋向发达,轮渡遭遇前所未有的运营压力。
“弃水走陆”,成为历史车轮下的必然选择,这也使得轮船公司的10多条市域内河航线停航。当时仍在盈利的飞云渡口,就成了轮船公司近200名职工的靠山。
然而,到了1995年,飞云渡因为渡客锐减、人员过剩、运营成本上升等原因,首次出现亏损。胡松标列出了去年的收支账:公司年营运收入286万元,为86名职工年实发工资136万元,社保、公积金124万元,船舶润料、油费84万元。算上所有生产经营成本,轮船公司去年亏损200多万元,自1995年来总计亏损1000多万元。
为了减少亏损,轮船公司曾筹措资金,开通瑞安中心乡镇至城区的陆路客运线路,以及飞云渡口至南麂岛、铜盘岛的高速客船。在1999年至2003年间,公司停发了员工津贴、点心费等福利,平均工资至今维持在1300元左右。此外,该公司还发动50多名员工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去年,飞云轮渡费从每人1.5元提高至2元,运营时间从24小时工作制,改为早5点半至晚11时,每15分钟1班。
轮渡公司的困境也引起了瑞安各方重视。据了解,瑞安市交通局去年已给予轮船公司60万元补助,用于两岸码头维修及新船舶购置补贴。
艰难维持
“水上公交”渡向何方
“现在的飞云渡好比是‘水上公交’,还能为两岸百姓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胡松标说,时至今日,飞云渡每天仍有4000名至5000名乘客,每到节庆日,渡口的日渡客量,仍可达两万人次,渡江作用仍不容忽视。
记者在飞云江北岸的南门码头看到,偌大的候船室只有寥寥数人,1艘500客位渡船的乘客只有30余人。“有时飞云江大桥太堵,坐轮渡方便又便宜。”居住在南岸渡口边的胡先生向记者表示,他去瑞安市区进货,还是会就近选择轮渡。他说,几十年来,家里三代人过江,最怀念的还是轮渡。
与飞云渡结下世代情缘的,除了乘船的渡客,还有掌舵的船老大。48岁的船老大应纪冲说,自己的父亲在飞云渡当了一辈子船老大。“轮渡是两代人的活,工资福利差也没办法,现在只想着好好站岗。”
胡松标坦言,“现在能坚守岗位的职工,上一辈基本都是轮船公司的人。渡口能正常运营,少不了他们的奉献精神”。据了解,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飞云渡口已未批量招聘新人,目前渡口工作人员平均年龄已达40多岁。
人员老化,还不是轮渡公司最担心的。他们清楚,按照现在的运营水平,如果日渡客量再下降2000人,飞云渡口的运营,或许将陷入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