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
尽管一而再地申明自己很“健康”,但是外界似乎更愿意把绿城想象成为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昨天凌晨,新的版本在微博上流转:“绿城正在申请破产”。当这个传闻通过媒体记者采访传入董事长宋卫平耳里时,宋卫平作出了一个超乎预料的举动:连夜挑灯夜书,一气呵成写就“从绿城‘被破产’说起”一文,通过绿城集团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发表。
先不论这篇被称为“千言书”的文章说了什么,单就行文之流畅文字之精炼雅致而言,恐怕没几个地产老板有这水平,这也合乎绿城“人文主义”标签。
“绿城离破产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宋卫平在文中回应称,其实绿城无需引起大家如此大的担忧,一方面,绿城在努力抓销售,另一方面,绿城有腾挪的余地,可以出让一部分项目的股权解决资金上的问题。绿城对危机并非没有预案,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绿城有足够的信心,与行业一起,度过寒冬。
尽管“谣传听来令人有些不适”,但宋卫平并没有过多着墨去解释,他觉得,“此刻有必要跳出自身视野,看看整个行业的生存境遇。秋日天凉,并非只笼罩一城一池,今日由于调控严厉遭遇生存困境的,是中国整个房地产行业。”
他警示称,有很多企业可能“过不了年关”,从而将引发一系列“悲剧”,诸如企业倒闭、开发商跑路,甚至发生更多的悲剧。眼下房地产业的普遍情况是:量价齐跌,市场萎缩,各地库存大量积压,中小房地产商岌岌可危。市场若一直处于如此萧条状态,停留于谷底,恐怕一些企业真就会走上绝路。
“我们上下游产业链上的那些兄弟,那些建材商,那些施工队,那些等待工钱回家过年的农民工兄弟们,这是多大的人群?这个人群是否需要我们去认真考虑他们的生计?此外,如果房地产行业真的像一些人猜测的那样,全线委顿,房价大幅下降,那么,那些受益于改革开放而先富起来的人,他们的资产会缩水多少?30%,还是40%?50%?如此缩水,他们可以接受吗?前段时间,由于退房潮引发的业主闹事,固然于法于理是不对的,但将心比心,我们是否应给予情感上的理解呢?”文中,宋卫平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但是,这串发问昨天在网上也引起了较大的争论。
行文的最后,宋卫平还表达了对于政府的期望:“政府可以把握大局,站在更高远的立场上为整个房地产行业谋生路。一切,都有改善调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或许会经历一些苦痛,但最终,我们相信所有的努力都应该得到回报。相信,天道酬勤,这,应该是这个社会的主旋律。”
9月份,“海航集团30亿元收购绿城”和“银监会调查绿城集团房地产信托业务”两条传闻曾将绿城推至风口浪尖,这些传闻的矛头其实都指向了绿城的资金链。在过去十多年的地产黄金年代里,高负债率一直帮助着绿城一路高歌猛进。不过,在眼下楼市困局之下,绿城的高举债策略成了最受外界诟病的话题。绿城中国2011年中期报告显示,截至6月30日,公司的债务总额约36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达322亿元,超过去年全年贷款额。净资本负债率达163.2%,较2010年底上升了31.2个百分点。
然而,并非所有的都是坏消息,至少在绿城代建和保障房这两大领域,可谓捷报频传。自从去年绿城成立建设管理公司,强力推出商业代建模式以来,目前绿城代建项目已达50多个,还有10多个项目正在接洽。同时,自从高调表示愿意做“全国最大的保障房企业”之后,绿城替政府承建的保障房规模也已经超过800万平方米。
绿城曾经表示,即使所有房企都倒下了,绿城还有两条路可走,指的就是“代建”和“保障房”建设。
据杭州日报 作者 方张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