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3日讯
13岁的女孩小梅,早就知道自己是父母“捡”来的。养母离家数年不归,养父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她自小由祖母照顾,小学三年级,就自己骑30分钟的自行车去上学。
不过,这些都不是她心中的最痛处。她的心病是“户口”。听说没有户口就不能参加中考、高考,也不能找到好工作。她一次次催问祖母和养父:“我的户口什么时候办好”,但每次都以哭声收场。
养父梅满君流着泪说:“囡啊,侬莫急,总会办好的嘛!”
可是,这样苍白的宽慰,早已不能安抚梅梅的焦虑。她无心学习,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无奈之下,45岁的金塘镇西堠社区农民梅满君来到“群岛姐妹民生新闻工作室”,请求帮忙解决养女的户口问题。
女婴一声啼哭拽住他的脚步
梅满君的妻子李某是江西抚州人,二人婚后并无生育,因为李某患有不孕症。
1998年4月28日,梅满君和妻子李某在江西岳父家暂住。邻居来告,乡政府门口丢了个女婴,“挺好的孩子,你们去抱过来养吧! ”梅满君听后心中一动,叫上李某,李某又叫上自己的嫂子,三人骑着自行车往乡政府赶去。
梅满君记得,那天挺冷的,还下着雨。乡政府门口的小婴儿穿着小棉袄,裹着襁褓,襁褓已经淋湿了,孩子无声息地躺在地上,像只被遗弃的小猫。梅满君走上前,匆匆瞄了一眼,心里有些发慌,拽了拽妻子的衣服说:“走吧! ”
这时,女婴突然“咿呀”一声哭了起来。梅满君觉得,她似乎还看了自己一眼。这声哭把梅满君拽住了,难道让这孩子冻死在这里吗?“罪过啊。”他咬了咬牙,跟妻子说:“抱走!”
三人把孩子抱回家,打开襁褓一看,女婴整个下半身都泡在粪便之中,双腿已经冻成黑紫色。一群人七手八脚烧了热水,把孩子洗干净,然后在她屁股上重重地拍了一巴掌,女婴“哇”一声大哭起来。众人舒了一口气:“会哭,没事、没事!”
就这样,梅氏夫妇收养了这个孩子。梅满君一边帮丈人干农活,一边帮妻子养孩子。直到6月份,一次洪涝袭击抚州,梅满君才带着已满月的养女和妻子回到舟山。
为给孩子办户口难倒养父10多年
在群岛姐妹民生新闻工作室,梅满君说起养女,眼眶数次泛红:“这孩子命苦啊!没有好吃好穿的不说,我连个户口都给不了她!”
梅氏夫妇回到金塘后,把孩子留给了梅满君的老母亲。夫妻俩忙着打工赚钱,但收入甚微,小梅“没有别的孩子养得好”。婴儿时吃的是“10多元一袋的奶粉”,稍微大一点就断奶了,老祖母把“大米磨成粉,熬点粥汤”,如此这般喂养大。“营养不良,底子亏下了,现在孩子个子也比别人小”。
回到金塘后,夫妻俩就着手给孩子办户口,先给李某办户口迁移,又是打不孕证明……然而,一个偶然事件,却让这一切戛然而止。养母李某不慎弄丢了自己的户籍证明,无法在金塘落户。李某成了“黑户”,小梅的户口自然也办不了。
有人给梅氏夫妇出主意,说这孩子只要养着,构成收养事实,户口早晚都是能办成的。又听说夫妇俩到了一定年纪,孩子就可以办户口了,这对农民出身的夫妻听后,就没再继续奔波。
没想到,孩子8岁那年,养母李某因故离开了梅家,从此再没回来。已到上学年龄的小梅,凭借村里的一纸证明上了学。而梅满君忙于生计,梅梅就由祖母领着或背着,步行50分钟左右去学校念书。
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渐渐长大。没有户口当时似乎并不那么打紧,除了每年开学前需要到村里办张证明给小梅读书。直到孩子小学升初中,开学那天梅满君领着孩子去学校,学校橱窗里贴着初一新生的排班表,梅家父女从头找到尾,都没发现小梅的名字。这下梅满君慌了,问学校,学校说没孩子名字。梅满君这才知道没有户口,小梅始终不算真正的金塘人。学校以“外来人口”的身份,让小梅在学校借读。老师提醒说,户口一定要办好,孩子没有户口,能不能参加中考都是个问题。
梅满君开始跑村里、跑镇里、跑派出所,甚至跑到江西开收养证明,折腾了一年多,户口却始终没办下来。
按照相关法律,这孩子是在江西捡的,应该到江西去办收养手续。可梅满君与李某虽未办离婚手续,但二人之间已物是人非,数年不曾谋面。梅满君到了江西,连李某的面都未曾见到,只好自己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奔波。跑到当地派出所打证明,派出所的人说:“10多年前我们这个所还没成立呢,怎么给你开具证明? ”找当地民政局,连民政局的大门也没找到,最后只让李某所在的村委会开了张捡拾证明就回来了。
梅满君沮丧地说,如果靠他自己,这户口恐怕是办不出来了。难道当年的好心收养,竟变成了“罪过”?如果把养育了10多年的女儿送到福利院,这10多年的感情又该如何割舍?
更令梅满君郁闷的是,他刚刚得知,孩子一旦满14周岁,就无法办理收养手续了。现在离梅梅14周岁,还剩不到半年时间。 半年内,孩子的户口能办好吗?她会永远成为一个“黑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