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26年后的重逢,让人百感交集。
11月3日,我来到磐安县新渥镇新渥村药农陈风阳家里。老陈握着我的手,从怀里摸出26年前我给他的一张名片说:“这些年我一直想找你,可这上面报社的门牌、电话号码都变了,联系不上。”他的话让我心头颤动。
那是一次早已过去多年的普通采访活动。1985年,我随省中药材专家小组到贫困县磐安,为药农防治病虫害出谋划策,帮助他们脱贫致富。陈风阳就是其中的一位药农。26年后,经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老陈成了县里的“芍药大王”,获得“贝母状元”的称号。这些年来,老陈夫妻俩起早摸黑,辛勤劳作,摸索出一套云白芍高产方法。科学种植,使老陈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
老陈告诉我,现在日子比以前好多了。记者在他新建的四层半楼房里看到,家具虽然简单,但也算齐全,客厅停着一辆货用摩托车,卧室里有彩电、电话,厨房里用上了煤气。老陈两个儿子已成家立业,女儿继承父业在湖南经营药材,孙子在义乌一家高级中学读书,成绩不错。
面对老陈,我连声抱歉,自疚这么多年竟没想到打个电话。
老陈从里屋拿出一只装药材的编织袋,指给我看:这是磐安产的道地药材云白芍和东贝母,北京“同仁堂”、杭州“青春宝”的代理商都到这里来收购。但近年来由于受省外冒牌货挤压,云白芍、东贝母种植面积萎缩,产量减少,种苗也很难买到。
我寻思着,老陈说的情况有一定代表性,可以结合磐安县中药材产业链的发展,做一次深入的专题调研。
临走时,我给老陈留下新名片:“有什么事打电话,我会尽力而为”。
老陈送我一株芍药苗:“到明年七八月份,药苗会开花、结果。”老陈还给了我一小袋芍药:“它有‘养血、镇痉、止痛’之效,平时工作紧张,血压高、心脏不适,放四五片开水泡泡当茶喝,蛮有用的……”
回杭路上,老陈淳朴、憨厚的脸庞不时出现在眼前。我想,群众的殷切期盼是对新闻工作者最大的鼓舞和鞭策。所处的岗位可以随工作需要而改变,但老百姓的情谊千万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