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常博 摄
浙江在线11月07日讯
许多金华人都记得,以前在江北人民广场一带,老老少少的擦鞋匠三五一群排列,一边等待顾客一边吆喝:“老板,擦鞋了!擦鞋了!”那时的擦鞋匠摊位上鲜有空座,常常一个顾客坐着,还有顾客在旁等待。现在,金华市区已经很少能碰上擦鞋匠,他们在哪呢?昨天,记者在市区寻访了几个小时,与擦鞋匠们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人生苦乐。
“正规军”:阵地越来越偏僻,顾客越来越少
沿着人民广场寻访,记者难觅擦鞋匠踪迹。从银泰天地一直走到第一百货门前步行街,才在恒大百货的小道旁发现了几个擦鞋摊位。说是摊位,其实就是一把椅子、一个扶脚以及擦鞋匠的工具箱与凳子。在此擦鞋的是一对夫妻,丈夫今年69岁,头发花白,妻子也已年近六旬。老夫妻俩是本地人,丈夫年轻时在工地上干些体力活,妻子则做些零活。由于两人没有退休金,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从十几年前就开始擦鞋了。
“那时候,人民广场还没有改造,都是泥地,皮鞋走进去没多久就沾土了。那时候大家也没有那么多娱乐活动,大型活动几乎都在广场举行。记得有一年彩票销售那天,四面八方全是人,那时候擦一双鞋才一元钱,一天下来有上百元,手都疼了。”妻子回忆起当年擦鞋的人气还是很高兴,“那时擦鞋的人有50个左右,但是生意个个都好”。现在,行情渐渐转差,擦鞋摊位也从广场中央、边缘,移到了这条小道上。老人说这两天一天擦鞋的人数不超过十个,虽然擦一双鞋的价格已经提到了3元,但是一天下来仅有20元收入。为了增加收入,妻子找了一份兼职,每天清晨5点去超市上班,8点半回来擦鞋,下午5点再去超市上班,一直要做到晚上10点半。
“游击队”:很多老乡转行了
在市区双馨路附近的饭店,以前有很多擦鞋匠背着工具箱打游击。现在,这些人少了。记者走完了整条双馨路,才在五里亭社区找到了一名擦鞋匠。她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擦了11年的鞋,来自江西。说起擦鞋的缘由,还有一个故事。当年,她没有出来闯荡的想法,在老家种种地就满足了。可是小儿子出生后,生了血管瘤,从6岁开刀开始,一直医治到18岁才渐渐康复。为了给孩子治病,早已入不敷出的夫妻俩只好出来打工,从临时工慢慢做起了擦鞋匠。2000年左右,擦鞋的生意还不错,一天下来有近60元收入,终于熬过了最苦的日子。现在,她的儿子大学毕业到北京工作,女儿也在金华找到了婆家,日子算是好过了。但她说:“想再赚些钱补贴给儿子,儿子在北京生活压力大,不容易。”
说起擦鞋生意,她一个劲地摇头。以前的年轻人一天要擦两回鞋,现在的年轻人穿运动鞋的多,皮鞋很少,顾客大多数是中年人。有的高级皮鞋几千元,老板宁愿花几十元到修鞋店里保养。现在她擦一双鞋收两元钱,一天下来,收入比以前少很多。由于夏天穿凉鞋、拖鞋的人多,顾客较少,所以一到夏天,擦鞋匠就回家种地或者做其他工作了。她的很多擦鞋老乡回江西带孙子了,也有很多老乡转战钟点工市场。在那里,他们一个小时能有15元钱的收入,一天下来过百元。她想再干几年等有孙子就去带孙子了,而现在,帮儿子筹钱娶媳妇是头等大事。
路人:帮他们一把VS城市越来越干净
近几年,擦鞋匠越来越少,为什么竞争少了生意却差了呢?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路人,询问他们对擦鞋的看法。小吴在市区某银行工作,今年23岁。他告诉记者,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自己一个堂堂七尺男儿让一位年过50岁的阿姨擦鞋,岂不是羞死人?自己想想就是一副为富不仁的样子。而来自司法系统的徐阿姨则不这么认为,40多岁了,能够体会老人们的想法,谁家容易会出来受罪啊!能够帮助他们的办法就是让他们通过擦鞋赚到钱,即使有时候自己的鞋子不脏,只要看到了就会擦一擦。
一名30岁左右的男士认为,擦鞋匠越来越少,是因为现在金华城确实越来越干净了。如果不下雨,一双皮鞋连续穿一个星期基本不用擦。“以前我们说国外一些城市如何如何干净,一般都用一个星期不擦鞋来举例。而现在,我们居住的城市也这样了,真让人感慨。”
行业现状:专业皮革护理将传统擦鞋匠打败
据市区一家连锁清洗店的保洁专家介绍,现在擦、补鞋的市场不是没有,反而在进一步扩大。目前市场上巨大的皮革制品保有量,传统的流动性大的临时性修鞋摊位提供的养护用品及技术已不能满足要求,庞大的消费群体需要专业化程度更高、更具档次、形象统一、网络健全的服务机构。修鞋匠虽然服务方便,但最多只能做些诸如加掌、换跟之类的粗加工,对补色这样精细的活就不行了。而皮革护理中心,不仅可以清洗、护理、修理鞋子,还能提供皮革清洗、护理和改色等诸多服务项目。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单一的洗鞋或者补鞋的传统的擦鞋匠最终会被市场淘汰。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新型连锁擦鞋店已经出现,并且很有市场。
记者手记
细细想来,我们的城市里那些曾经随处可见的工匠们少了许多,老裁缝、打铁匠、金器师傅、竹编师傅……他们最终消逝在现代文明的前进步伐中,湮没在先进科技的冲击下。然而,一个城市的味道,似乎又很难在那么雄伟矗立的大厦中品味。或许,只有在那棵老樟树下,看着擦鞋匠吆喝,听着唱曲卖艺的大爷拉上一小段二胡,才能有那么一点意思。
记者昨天采访的擦鞋匠,没有谁说得出市区正在展开的“三化(洁化、绿化、美化)”整治内容,对“精品城市”也很陌生。不过,他们都清楚,同行之所以越来越少,是因为生意清淡。而生意清淡的背后,是金华城一天比一天洁净。这,让我们有理由高兴。金华晚报 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