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8日讯
10月25日播出的那期《鲁豫有约》,上的不是名人明星,而是3位传统手工艺人。
其中有一位90后姑娘,叫王子月,她将传统剪纸结合环保材料,变成易剪不易破、还有吸附性的磁性剪纸,让古老民间艺术更好地被传承。
节目播出才一两天,王子月就接到了3份新的加盟合同,客户来自湖南、河北,甚至内蒙古。目前,她的磁性剪纸加盟店达100多家,并外销20多个国家。
创意变成生产力,王子月说,首先要感谢就是义乌文博会。
王子月的家乡在山西晋城,是剪纸之乡。早在2005年,地方特色就在这位聪明的女孩儿手里玩出了新特色。
2008年,王子月在电视上看到义乌文博会的宣传,决定去闯一闯。
展会不过短短四五天,她就签下5个加盟商,换来10多万元的订单。
惊喜之外略有遗憾的是,她错过了一笔海外订单,“有个德国采购商对我们的产品很感兴趣,当场就下了单,但听说我们没有在义乌成立公司,又撤单了,说物流不方便。”
那时的王子月,脑子里根本没有物流这个概念。后来她明白了,比如她要发5箱货,运输公司要凑满一车才肯发,在别处,她要等上十天半个月,但在义乌,当天就能发。
第二年,王子月就在义乌成立了一家磁性剪纸文化创意公司。
之后,她成了义乌文博会的常客,一年不落。参加展会,不仅能为她带来商机,还能帮她找到灵感。
在展会上,画框、年画等文化小商品随处可见。
“为什么不把剪纸做成工艺品,配上相框或做成画轴。”王子月受到启发,开始研发新产品。
而生产中需要的各种配件,诸如布料、丝带等,只要逛一圈小商品市场,就都有了。
“就拿最基本的包装袋来说,在山西每个要2毛4,而义乌只需要1毛2,价格便宜一半,批量大,还可以降到9分钱。”王子月算了笔账,光生产成本,义乌就低了30%。
而文博会每一年的变化都让王子月欣喜。
今年4月的文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首次落户义乌,王子月的磁性剪纸又风光了一把。
因为有现场演示,参展商也能自己动手DIY,所以她的展位前总是有层层叠叠的人群。
“有个爱尔兰采购商,得知自己的生肖是蛇,我就给他剪了条蛇,他开心极了。”王子月说,剪完后,他的订单也就下了。
短短的4天展会,就有15位加盟商和她签约。
当年连物流都不太明白的王子月,现在聊起产业营销来头头是道,“现在主要是展会营销,吸引采购商加盟或者外销,在展会上更容易引起关注,媒体报道多了,又可以实现媒体营销啦。”
从物美价廉的小商品,到附加文化的商贸产业
精明的义乌人并不常把文化挂在嘴边,但他们绝对熟谙文化与生意间的精髓。
一张普普通通的纸,绘上民俗文化图案后身价倍增——这正是小商品嫁接“文化”后产生的魅力。
早在2002年,中国文教协会一位副理事长在义乌考察,对一个县级市文化用品产销的繁荣大为吃惊,他问陪同的负责人:“有市场又有客户,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还没有文化展会呢?”
这位负责人心头一动。经过两年的筹备,2004年,文体用品博览会出现在义乌。
第一年,展会成交额仅1000多万元,刚好不亏本;
第二年,成交额突破亿元,其中外商达2000人以上,外贸交易额占总成交额的80%以上;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义乌人惊觉,原来“物美价廉”不是永久的通行证,因为还缺了一个东西——附加值。于是,义乌的展会经济开始向“文化+商贸”方向转变。
同一年,展会更名为“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与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简称义博会)并称为义乌展会的“并蒂莲”。
此后,它的发展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来自全球的8万采购商汇聚义乌,3000个标准展位同时进行高密度商贸交流,平均每小时两架航班飞抵义乌——这是今年义乌文博会的场景。
根据执委会办公室公布的数据,2011年文博会总成交额达40.62亿元,同比增长44.71%。
如今的义乌文博会,文化已经不再是一种好看的“标签”,而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