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0日讯
白先勇几次来杭州,都是因为青春版《牡丹亭》。
昨天,青春版《牡丹亭》在杭州开新闻发布会,74岁的白先勇又赶来当“义工”,在江南会中式风格的小楼里,他娓娓道来的,全是昆剧。
白先勇有一双美目,双瞳似剪,顾盼自如。
谈着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各地的演出盛况时,他不禁眉飞色舞,面色红润,那双眼睛就更生动了。
本月25日至27日在杭州大剧院的演出,是青春版《牡丹亭》第199场演出。很难想象,在过去7年中,白先勇几乎场场不落地跟着剧团到处跑,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同样的话说了几百遍。
“我把自己当成传教士,我要一遍一遍地讲,讲到大家都相信,昆曲是跟宋瓷、青铜器一样,是国宝。”白先勇习惯直视别人的眼睛说话,他要说服你,大家不能把昆曲看轻了。
青春版《牡丹亭》要连演3个晚上,每天3个小时,这是个大考验。但白先勇对杭州还是很有信心,“不好的戏,看5分钟就坐不住了,我做的是最好的,戏服是正宗的苏绣,舞台上的字画是请书法家董阳孜写的,男女主角请的是最好的老师教,舞台上的每个水袖都是最正宗的昆曲样子。更何况,杭州经过这几年的培育,已经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培养了一批白领观众,我相信他们一定能看完。”
白先勇迷了昆曲一辈子,从一个戏迷发展为昆曲教授、昆曲评论家,60多岁后,毅然举起“昆曲复兴”的大旗,纠集一帮有心的艺术家,排了青春版《牡丹亭》。
为什么是昆曲?为什么是《牡丹亭》?
白先勇小时候偶然听到了昆曲,又恰好是《牡丹亭》里“游园惊梦”,为那种美所倾倒,就记在心中。他10岁的时候在上海随家人去看戏,恰巧就是《游园惊梦》。从此他便与昆曲,尤其是《牡丹亭》结下不解之缘。小时候并不懂戏,可是《游园惊梦》中《皂罗袍》那一段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曲调,深深地印在他的记忆中,以致许多年后,一听到这段笙箫管笛悠然扬起,他就不禁怦然心动。
“首先是这个故事打动我,每个人都有一种神话的爱情和理想,汤显祖说,爱到死去还不够,还要爱得活过来。”白先勇认为,《牡丹亭》是一出爱得死去活来的爱情悲喜剧。
青春版《牡丹亭》到目前为止,演了这么多场,却从未盈利,白先勇经常“倒贴”,因为演出成本太高了。“我一辈子从来不求人,不喜抛头露面,也不知道怎么开口跟人要钱。”每一次观众的喜悦和掌声过后,留给白先勇的难题是,下一场演出的经费怎么办。
2006年,青春版《牡丹亭》第一次到美国,仅仅一个月,剧团住宿、机票等各种花销就100万美元,都要自己掏腰包,当地剧院只是提供免费的场地。“没办法,人家不知道昆曲是什么。”白先勇为了能去美国演出,到处“化缘”。他连看戏的空隙都不放过。
一次,白先勇在看赖声川导演的话剧时,发现坐在邻座的是他大学时的学妹,而且还是他的读者,就聊起来,聊着聊着发现学妹有个企业家老公,于是,他就邀请夫妻两人看青春版《牡丹亭》,一来二去,他不仅募到了钱,还多了两个“义工”。
文化名人白先勇的介入,自然给昆曲带来了种种益处。
因为他,王蒙来苏州看《牡丹亭》排练,看得掉泪。余秋雨、马兰夫妇看过戏。白先勇说:“余秋雨喜欢沈丰英,马兰喜欢俞玖林。马兰喜欢就不简单了,她既是名演员,又演过小生的。”
即使青春版《牡丹亭》获得如此空前的赞许,白先勇还是摆摆手:“昆曲的危机还存在。”现在,他还是会拉上一帮朋友看演出,于丹、林青霞都是冲着他来的。“拉名人看戏,很好啊,他们看了会写文章啊,会有更多的人知道昆曲,知道《牡丹亭》。”白先勇说这话时很调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