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温州11月9日电
温州市特殊学校的7名年轻老师,为学校里近700名聋哑儿童、盲童和智障儿童办起了一个电视台,取名为“星光电视台”。他们希望用节目丰富学生们的生活,让这群特殊的孩子在镜头前展示自己、树立自信。
为了让星光电视台更好运作,学校前后投入了20多万元经费。曾友锋等三名教师放弃暑假休息,在当地电视台实习。经过半年的制作,原本一月一期的电视节目,目前已改为两周一期。
15分钟,录了三晚上
“同学们,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去看看……”“停,梦思,你眼神有点飘,要看我这镜头。”
中午1点,永嘉瓯北青峰山脚下的温州市特殊学校宣传栏前,新一期新闻节目的主持串词正在紧张录制中。对话的是摄像曾友锋和小主持——启明部五年级的学生焦梦思。一旁站着电视台“台长”张暄璋,拿着一本用特大字体打印的文稿在对词。这个焦梦思花了一个周末背下来的文稿已被翻得有些破旧,只有5分钟的串词,用特大字体打印出来,却是厚厚一沓。
半个小时后,5分钟的串词录完了。这样的效率,专业电视台会嫌慢,但对于一群非专业人士来说,却是操练了半年多的成果。“刚开始做节目那会儿,录这样5分钟的串词,常要花上好几个小时。”张暄璋说。
令张暄璋记忆最深的,要数做第一期节目时的情景:15分钟的画外音,居然录制了整整三个晚上。当时正值春寒,播音员是启明部的学生,需要摸着盲文念文稿。没有暖气的工作室里,小播音员冰冷的手变得不敏感,时常停顿或者漏字,无数次地重来,到了第三个晚上,才将那篇播音稿录完。
4种“语言”,孩子都能懂
2009年,温州市特殊学校搬入永嘉瓯北新落成的校园。新校园很美,但配套设施还不完善,有线电视尚未开通,活动场所有限,孩子们的校园生活非常单调。有老师提议,将校内外的新闻做简单的语音编辑,创办一个校园电台,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
但聋哑的孩子怎么办?智障孩童光凭声音能获取信息吗?这个话题一出,启音部的老师曾丽大胆提议,能否创办一个特殊电视台,所有的节目,有音视频、有字幕、有手语,让盲童、聋哑、智障的孩子都能看得懂。
这一提议,让学校信息中心负责人张暄璋,还有计文飞、曾友锋等一群80后年轻教师热血沸腾。就这样,7个身兼全课时、且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年轻老师,放弃午休、推迟下班,讨论台名台标,确定节目架构,招录记者、主持。去年11月,星光电视台正式进入筹办阶段。
从未碰过摄像机的老师潘蒙扛起了摄像机,将镜头对焦到师生身上;文采出众的曾丽,基本把新闻稿件和串词写作包了下来;计文飞负责专题文案策划;曾友锋则身兼多职,既当新闻主播又当后期制作。1974年出生的张暄璋是他们中的老大哥,自然就被奉为“台长”。
经过3个月的筹办,今年1月17日,星光电视台正式开播,第一期共播出了新闻大巴士、专题《足迹》和综艺娱乐三大电视栏目,共计42分钟。
校园之星,树孩子信心
9月份以来,星光电视台推出了“校园之星电视大赛”。这个节目有点像央视的“星光大道”:先由老师推荐或自荐,在电视镜头前展示;“海选”后进入复赛,由大家投票决定优胜。
第一期节目中,启明部双目失明的学生邵磊,在镜头前快速转动一个魔方。一分钟时间,一个凌乱的魔方快速完成了六面还原。
第二期节目是一群智障孩子组成的非洲鼓小组表演。咚咚、咚咚咚,十来个孩子在镜头前尽情拍出一阵阵干净利落的节奏,他们摇晃着脑袋、面带微笑,投入的姿态令人动容。
“你想像我们一样闪亮么?你想像我们一样成为校园之星么?那就快来‘校园之星电视大赛’吧!”每次节目片尾,每个参与表演的孩子都会对着镜头,向他们的同伴发出这样的召唤。
曾丽告诉记者,当他们扛着摄像机走在校园里时,越来越多的孩子知道在镜头前展示自己,不再躲着镜头了。很多学生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亮点,勇于提供线索。
启音部的学生报料,他们班把每天喝完的牛奶玻璃瓶积攒下来,卖掉资助班里贫困同学。“新闻播出后,其他班的学生都效仿。”
星光电视台的总监制人、温州市特殊学校校长李科说:“星光电视台除了让孩子们了解校内外各种信息,更多是他们创设展示自我的平台。让电视机镜头放大他们的优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于这些孩子,上天已经剥夺了太多阳光,希望我们的电视台,能点亮他们心灵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