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激情拥抱文化发展新浪潮——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述评之三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一)

  10月24日,浙江华数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在杭州成立,以此为标志,我省广播电视有线网络“一省一网”整合发展历经多年谋划,终于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这也是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重要的一大步。

  自1999年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以来,省委、省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推进浙江文化改革发展。

  2003年浙江被中央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杭州、宁波及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6个省级部门率先开始改革试点,并确定112个省级试点单位先行一步。

  2007年,新一届省委提出把文化建设作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支撑。

  2008年,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

  2009年5月,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继续深化改革的六大重点之一,随后的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又对2011年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任务作了全面部署。

  一次次改革试点的号角,激发了一批批国有文化企业的先行先试。

  以市场为导向配置图书资源,正是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改革体制机制后实现的重要转变。

  老沈就是这次改革的受益者。他是位于嘉兴市濮院镇的一家新华书店的店长,他的书店虽然不足70平方米,但去年销售额超过50万元,平均一个月毛利润一万元。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有整个浙江新华书店55万种图书资源作后盾。通过新华书店统一建设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和统一配送系统,他可以随时在最近的书店调货,最短时间拿到需要的书。

  像这样的小连锁,省新华书店在全省发展了200多家。早在2009年,省新华书店就看中了农村图书这块有待挖掘的市场,开始推广个体经营为主的“小连锁”书店,使原来分散的一家一店,创新成为现代化的电子商务连锁销售。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忠义说,农民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十分强烈。对企业来讲,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凭借出版业改革的东风,他们可以更大胆地进行尝试,开拓市场,服务基层读者。

  省新华书店的改革发展,仅仅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改革的一个缩影。2003年,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是全国省级出版集团中整体改制的先行者。

  几年间,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不断推进“事转企”改革,成为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一大亮点。其出版和发行两项主要业务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比较优势,也带动整个集团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实现年销售、总资产“双百亿”目标。

  从传统出版跨越到现代产业,这个转变其实并不容易。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总裁童健告诉记者,由于体制的原因,最初大家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很多职工担心,改制之后真的能变得更好吗?

  实践证明,他们改革的这一步试对了,集团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做大做强。

  (二)

  在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激荡大潮中,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广电集团等一批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在过去的几年里,紧紧抓住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机遇,大胆探索,结出了丰硕成果。

  10月中旬的一天,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全体员工收到了一封新奇的信。这封署名来自集团新组建的新媒体中心的信,讲述着一个关于传媒梦工场的蓝色梦想。

  时间前溯到9月29日,“浙报传媒”成功登陆沪市,我省首家国有文化上市公司应运而生,这也是全国首家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报业集团。浙报集团打造全国一流现代传媒集团有了更深的底气。一个月后,浙报集团全媒体战略行动计划正式向社会发布,“全媒体、全国化”正是浙报集团给自己未来发展的定位,力争通过四五年的努力, 使传媒主业和经营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与此同时,浙江广电集团也飞翔着一个蓝色之梦,该集团坚持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打造浙江卫视“中国蓝”,加快推进多媒体经营、多元化发展。

  不仅仅是传媒业。

  每当回想起2010年9月16日,宁波市歌舞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建红都会眼圈泛红,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也是宁波市歌舞团为之自豪的一天。他们的代表剧目《十里红妆女儿梦》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还成为浙江首个与国家大剧院实行分账的剧目。《十里红妆女儿梦》而后在香港连演三场,场场爆满。

  邹建红说,无法想象,8年前,这是一个面临绝境的歌舞团,每月只有两三场演出,演员工资只有600元。而现在,它一年能创造出2000多万元的营业收入。

  蜕变的奥秘何在?还是改革。“宁歌”是我省第一个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艺术院团。

  如今,浙江歌舞剧院、浙江曲艺杂技总团、浙江话剧团等3家省属剧团,杭州滑稽剧团等多家地方文艺院团也先后完成转企。在演出经营收入大幅提高的同时,涌现出话剧《谁主沉浮》、舞剧《李叔同》等一批舞台艺术精品。

  浙江电影制片厂、省电影公司以及杭州市等10个市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完成转企。《浙江画报》、《幽默大师》、《卡通天地》等18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也完成了转企。

  (三)

  先行先试的文化体制改革经验,收获的不仅是一大批活力四射的文化企业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的认识,培育了广大群众的文化自觉,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思想基础,为建设文化强省作出了可贵探索。

  经济发展了,问题也可能随之而来。比如,贫富差距拉大,和谐在哪里?暴富心理盛行,文明在哪里?困惑情绪滋生,幸福在哪里?经济瓶颈显现,动力在哪里?

  面对种种问题,下一步的发展之路该怎么走?曾经被称作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模范生的浙江,迫切需要回答这个问题。

  “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省领导反复强调。

  2011年开年,一股始于浙江的红色影视旋风登陆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东方》、《中国1921》、《风语》、《延安爱情》引发的收视热潮席卷全国,被同行和观众赞誉为“红色震撼现象”。

  浙产剧为什么这样红?浙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红色起点意味着更重大的责任。擦亮红色原点,高扬主流文化,浙江人孜孜以求,为影响力、辐射力强劲的国家电视台量身定制主旋律作品。这,出于文化使命的清醒认知,也考验着决策者的思想智慧与经营能力。

  因为,占领文化市场就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市场份额越大,服务的群众就越多,正确导向就越能落到实处。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

  (四)

  曾有人形象地比喻,今天的浙江人正在激情拥抱文化建设的第三次浪潮。

  此话怎讲?不妨将目光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

  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的人都会记得,12寸的西湖黑白电视机曾带给我们几多欢乐,美国连续剧、流行歌曲、霹雳舞等各种文化舶来品就在我们举着天线到处找信号的过程中,留下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文化印记。

  相伴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风起云涌,浙江的第一次文化浪潮也潮起云涌。一批浙派原创作品风靡全国,一批浙江文化人创出天下。

  然而,与全国其他省市一样,浙江文化发展也面临着同样尴尬的考题——进入新世纪,一面是加入WTO以后势必放开的国内文化市场,一面是传统文化单位与国外文化企业的悬殊实力;一面是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强烈,一面是国有文化单位活力不足。

  关系不顺、效率不高、管理不力、布局不优、机制不活,表面看,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实质上,是传统的体制机制窒息了文化的内在活力。

  但生逢浙江,是幸运的。

  这个清秀的、有山有水的沿海小省,一直蕴藏了中国改革开放最鲜活、最深厚、最强劲的动力元素。

  她有的,是千百万勤勉机敏、活力四射的浙江人。她有的,是千百万民众脱贫致富的勇敢的心,是自由飞翔、自由创造的晴朗的天,是被人类经验无数次证明了的物竞天择、进化发展的市场经济规律。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作出重要战略部署:“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作为全国两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之一,浙江如沐春风,奔向文化建设的第二次浪潮。

  而今天的浙江人经历了经济腾飞后,曾经被忽视的文化需求如潮水袭来。

  如果说,浙江的前两次文化浪潮更多还是政府引导推动而致,那么第三次浪潮已然带有民间自觉的鲜明特征。

  文化在这里再也不是发展经济的工具、跳板,人们对文化的心态,也不再是雾里看花般仰视。浙江人正在学会正视文化的力量:它发端于人本身。

  这种新的认识论也正顺应了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规律: 2010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万元,而我省农民人均收入已连续26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浙江正向全面小康迈进,文化消费正逐渐取代基本生活消费,成为浙江人的主要消费方式。

  如今,在浙江的城市里,周末最拥挤的地方之一可能是电影院的售票窗口。2010年浙江电影票房超出7个亿,位居全国前列。除了娱乐文化的消费,浙江更涌现出市民百姓对思想文化的消费热潮。

  “人文大讲堂”是浙江一道亮丽的风景。从省里开始,基本每个市、县都有自己的“人文大讲堂”。周末到人文大讲堂听讲座,成为干部、群众的必修课。

  “人文大讲堂”的课程设置不拘一格。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都可以在这里挥洒自己的智慧。从省委书记到科员,从大学教师到泥土里的农民,都是忠实的听众。

  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大二学生黄琳,两个月前只身来杭州旅游,她被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迷,决定租房子住下来,开始了对这座城市的别样阅读。她说,可以感受到人们对文化的热衷,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涌来。

  文化是什么?

  今天的浙江人会非常肯定地告诉你,文化是我们的自觉需求。

  “文化强省建设”这样的宏大表述,在浙江人看来,说的就是一件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它可能会让我们在某个夜晚摆弄电视遥控器时邂逅某个动人的故事,可能会让我们在某个时刻与一段感动的音乐相遇,可能会让我们的孩子周末多了一个接受大师作品熏染的去处……

  不知不觉中,我们精神的维度宽阔了,我们的生活多了沉静与美好——执着于这样润物无声的改变, 相信,我们与“提升浙江文化整体形象”、“提高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样胸怀天下的目标,相距不远。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浙江新闻-每日关注】杭州:领导干部出入私人会所将点名通报-浙江新闻

小伙遇车祸遭拦腰碾压
世界500强高级女白领被迫请假照顾双胞胎女儿
23天里1家法院受理31件危险驾驶案 9种醉驾要加刑
杭黄铁路工程获批 2018年坐火车一个半小时到黄山
浙江新增5例H7N9禽流感病例 杭州活禽交易全部暂停
行人擅闯机场快速路被撞后遭反复碾压 责任怎么判?
"单独"二孩准生证起码要7种证明 最快节后申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